文丨杨德振

一日,我办公室来了一个朋友,只见他心事重重,欲言又止。我便问他是不是最近发生了什么不痛快的事儿要讲或有疑难的问题要问我?谁知道经我这么一提醒,他便迅速打开了“话匣子”。他唾沫横飞、滔滔不绝的讲到他的朋友中有一个人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事。他说到气愤、怨恨和失望处,情绪有点失控,声音提高了八度……他一口气讲了一个半小时,绕来绕去,兜兜转转,碍于面子,我也只好“洗耳恭听”和“奉陪”到底,听得我是兴味索然,抓耳挠腮,昏昏沉沉,既哭笑不得,又感叹和唏嘘不断。
听完他的唠唠叨叨,我心里也是非常的沉重和不爽,同时我也陷入他说的这种语境之中,深感世事的艰难和复杂、人性的龉龊和多变;等他把话讲完了,我为了安慰他,就跟他讲,这件事只有自己首先放下和释然,才能过得去自己心理这一关,否则,长此愤世嫉俗下去,可就郁闷难受了,甚至还会生病。可是那个朋友却愤然的表示“坚决不干”,要与那个忘恩负义的人“明火执仗”地干到底。还说会在所有熟人圈中一定要把那个人“搞臭”。看到他如此“执拗”决绝和倔犟,最后,我也只好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你这种办法并非上策,弄不好把自己的生意买卖和人品赔进去的,太不划算了!”
我还反复提醒他,这样睚眦必报,很不恰当。其他的朋友在朋友圈看到你用这种办法泄愤和诋毁别人,以后谁还敢跟你认识和交往呢?类似他的这种情况,在大千世界中,着实屡见不鲜,“一样米,百样人”,我们每个人纠正不了别人身上的过错,但却可以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这是做人的修养,还是个人品质和价值的体现。
![]()
民谚说的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由此想到,一个人碰到不平事,最好不要在朋友圈里乱撒气。再说朋友圈的朋友也改变不了你的现状和局面,一个人用微信朋友圈表达情绪,发泄不满,是遗臭还是来撒香?这考验我们每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智慧。纵然一些人“千不对、万不该”,但是你也没有必要在朋友圈里面大放厥词、骂骂咧咧、指桑骂槐。要知道,朋友圈里的很多人也会通过你的微信来察看你的人品、人格;古人云:“损人一万,自损三千”,别人一定会思忖和联想到你这个人如此咄咄逼人、心地卑污,人品也一定不怎么样;可能不讨厌你骂的那个人,相反,可能去怀疑你、躲避你、拉黑你,离你越来越远,甚至离你而去。
后来我还平心静气跟那个朋友讲,与其去“搞臭别人”,不如把自己打造得“香香的”,或是用更好的做法,活出潇洒的样子。这样的话,自己身上自带“香气”,也就可以有效的抵制和消弭他那个朋友身上的臭气、怨气、废气,还可以消除自己身上的戾气;这样的话,对周围的人来说都算是“净化环境”、“美化心灵”,于人于己大有裨益的,效果也更好。
这个朋友听完我说的之后,若有所思,表示要迅速改正在朋友圈里要“搞臭别人”的那种龉龊想法。并表示从此改变为人处事策略,自律自醒,按我说的努力在自己身上植入“香气”的办法,来有效消弭周围个别人散发出来的“臭气”,在朋友中重塑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过这件事,我也看到了尘世间人心的复杂和嬗变,还有生计的艰难与窘迫,以及朋友之间交际的误会、误解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从而反思到自己作为一个人在世上生活、生存,言谈举止必须要做到谨言慎行,不要伤害到任何人,更不要做损人利己之事;尤其是在言谈交往间,尽量不要把自己的“臭气”传染给任何人,还要想方设法把自己人格魅力与德行操守的“清香”留在人世间,撒在朋友间。如此,才算不负朋友不负己。

![]()
☆ 本文作者简介:杨德振,男,65年出生,祖籍湖北麻城,客居广州。工商硕士,中共党员,复转军人,企业高管(刚退休)。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读者》《意林》《思维与智慧》《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报刊;出版文艺著作八部、企业管理论著二部;大部分著作被国家图书馆、各省图书馆、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和高等学府收藏。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