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19日讯山东冶金产业,正式抛出了一份野心勃勃的“三年计划”。
近日,山东省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山东省现代冶金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6—2028年)》,在行业内刷足了存在感。它的目标非常明确:到2028年,要把山东打造成在全球都叫得响的冶金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高地。
这份计划,可不是说说而已,它藏着山东冶金产业迈向“高精尖”的一盘大棋。根据规划,到2028年,山东力争在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前沿金属材料等细分领域突破100项以上关键技术,形成50项以上重大创新成果,高水平建设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50家以上,新引进培育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60人以上,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5个以上。
这组数字,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山东冶金,正在从“量大管饱”转向“质优价高”,一场系统性的深度变革已经拉开帷幕。
怎么实现这些目标?山东提出实施主导产品“高端化”创新行动、生产制造“智能化”创新行动、工艺流程“绿色化”创新行动、前沿材料“规模化”创新行动四大创新行动,全链条推进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简单说,就是通过“创新-应用-再创新”的飞轮,驱动整个产业链条,向着更高端、更智能、更绿色的方向“滚动”起来。
在山东的冶金版图上,钢铁产业的转型,最具样本意义。
作为全国第三的钢铁大省,山东坐拥约8000万吨的粗钢产能。但产能大,不等于竞争力强。当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山东钢铁早已开始“自我革命”。
近年来,山东聚焦数智赋能与产品结构优化,推动日临、泰莱两大产业基地迅速崛起,产业链持续延伸,高端产品不断涌现。
不久前,在山东临沂召开的一场行业座谈会上,如何推动产业进一步“提质升级”成了共识焦点。大家心里都清楚,躺在产能上吃老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必须闯出一条有山东特色的新路。
而这份新计划,正好送来了一张清晰的“路线图”:
在产品升级上,将面向航空航天、核能电力、海洋工程、新能源等战略需求,突破高强高韧钢、多金属短流程联合冶炼等技术和工艺。
在技术创新上,将围绕传感、测量、检测、控制等关键环节,开发智能传感器、智能检测与控制装备、工业机器人等关键设备。
在工艺流程上,将探索零碳炼铁工艺,加快发展钢铁低碳冶炼新模式等等。
显然,山东正在以钢铁为先锋,通过加大研发、优化结构、提升高端产品比例等一系列“组合拳”,全力打造一个新的产业增长极。
当然,这条探索中的山东路径,不仅关乎冶金产业本身,更将为全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山东样本”。
闪电新闻记者 贺晓菲 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