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又能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我站在上海淮海路一家门店门口,看着那面熟悉又陌生的鸟标。一年一套冲锋衣,门店一年房租近千万元,周围顾客拿着手机拍照打卡。有人对我说,原来我们小时候穿的那件运动服,今天变成了别人眼里的“中产符号”。这句话刺痛人心,也揭示一个现实:安踏已经把“让更多人买得起”这句创业语录,改造成了“让更多人认可其高端价值”的商业逻辑。
![]()
讲个时间线,比较清楚。上半年的财报显示,安踏集团营收337.4亿元,等同于1.2个耐克中国、2.5个阿迪中国、2.4个李宁。斐乐、始祖鸟、可隆、萨洛蒙这些通过收购或合资纳入麾下的品牌,合计贡献了约六成收入。2019年,安踏以46亿欧元、持股57.85%的规模收购了始祖鸟母公司亚玛芬体育。这笔被外界称为“激进”的买卖,放到今天看,恰好踩中了消费升级的节奏。有人算过账:被拿下前,始祖鸟在国内多是集合店里的“小众货”;被拿下后,门店数量减半,单店销售额却翻了四倍;2023年以始祖鸟为核心的机能服装营收15.9亿美元,增速45%。
![]()
我翻阅材料,会把安踏的打法浓缩成三招:产品定位、渠道改造、品牌自治。2009年拿下斐乐时,安踏请来有欧洲高端品牌操作经验的人来打理,让斐乐在二三线市场找到“既不常运动但想穿得体”的中产客户,产品被推到千元价位。更重要的是,安踏用“收回门店、走直营”控制了折扣和库存,保证价格体系稳定。对始祖鸟,接盘后的操盘者提出一句话——“比起500万人每年消费2000元,更要50万人每年消费2万元”。这听上去像是小众化向高附加值转移的宣言。随后的动作有三:关店、进核心商圈、严控折扣,并推出高价会员体系来制造稀缺感。结果是品牌调性被放大,门店从“卖装备”变为“卖身份”。
![]()
这套逻辑带来成绩,也带来争议。社交平台有人总结为“收购、涨价、收割”。听着刺耳,但有一点必须承认:许多被收购的品牌在进入安踏前确实经营不佳,是安踏把它们做活了。斐乐能把毛利率稳定在70%左右,集团整体毛利率连续四年保持在60%以上,这些都是数字上的说明。与国际同行对比,安踏的毛利率显得非常抢眼。与此同时,价格翻倍的背后,是消费者对品牌溢价的接受度在变化。举个细节:可隆的一款夹克,国内比韩国贵约2000元;始祖鸟的冲锋衣,国内比加拿大贵2000余元;迪桑特同款在国内直接翻倍。有人说这是“把冲锋衣卖成了奢侈品”,我觉得用词可以温和点,至少市场在用“高端化”回应安踏的策略。
![]()
我在想几个问题,想请大家一起考虑。收购带来规模和品牌阵列,但能不能把这些赢来的高端标签,变成原创能力?材料里有提醒:安踏从“10到100”的能力很强,但从0到10的本土高端品牌打造、从100到1000的海外突破,才是真正的下半场。2024年始祖鸟全球净增33家门店,中国仅6家,这说明海外仍有空间,执行也并不轻松。创始人丁世忠曾说“还有6亿人买不起安踏”,那句被频繁引用的话,现在听来多了份野心。现实是残酷的,靠收购取得的高端位置,需要时间和原创力来固化。
![]()
我不喜欢简单站队。看着品牌标签搬家、价格表拉高、门店变豪华,我既惊讶也警觉。惊讶于一家从晋江代工车间走出来的企业,能把收购运营做到如此规模;警觉于消费升级背后,普通家庭的负担感在增长,品牌与价格之间那道看不见的门槛,也在慢慢升高。接下来,更值得关注的两点:一是安踏能不能把买来的“高端”转化为持续的设计与研发能力,形成真正的原创力;二是它在海外市场的打法能不能从复制国内模式,转为适配本土需求。公开信息显示的都是这些,其他的暂无相关信息或有待权威方进一步披露。
大家怎么看?你愿意为了一个品牌的“身份感”多掏几千块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和看法,最有意思的回复我会置顶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