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警报天天响,莫斯科还能继续置身事外吗?俄罗斯内陆的防空体系正被迫加速上线,乌克兰的无人机像雨点一样扑来,成百上千地试探俄方的薄弱环节,连炼油厂都要靠铁栅栏“穿盔戴甲”。这样的局面,是全面战争的前奏,还是长期消耗的日常?
![]()
先看规模。俄外交部巡回大使罗季翁·米罗什尼克对外披露,每周大约3500次无人机或导弹袭击落向俄罗斯境内,换算一下,一个月超过1.4万次,数字重复出现,只是强调频率在上升。主攻方向集中在布良斯克、库尔斯克等紧邻乌克兰的边境州,以及能源、化工、交通枢纽等脆弱点。莫斯科、圣彼得堡等核心城市目前还没遭到高密度直击,但防护姿态已明显抬高。
![]()
防线怎么补?招人。奥伦堡到喀山、从下卡姆斯克到巴什科尔托斯坦,二十多个地区拉起防空志愿队伍。喀山、下卡姆斯克这样的炼油重镇,把招募重点直接写明——守炼油厂。巴什科尔托斯坦干脆组机动火力小组,专盯工业园和电力、天然气设施。防空民防体系的招聘条件不遮遮掩掩:普通士兵、中士年龄上限50岁,军官能放宽到65岁,主要锁定退役军人和即将退休的男性劳动力。待遇开得明白,预备役月薪约4万卢布,军官约10万卢布,签半年合约有15万卢布补贴,签一年翻倍到30万卢布,另有3.5万卢布集训奖金,雇主需保留原岗位。这套组合拳不算丰厚,但稳定且风险可控,对愿意“一边上班,一边守家”的人有吸引力。
![]()
还有硬件。萨马拉等炼油企业给储油罐、管廊装上格栅屏障,曾被嘲讽“土办法”,如今成标配。边境各州不仅拦无人机,还要提防穿林而过的小股破坏小组,森林、沼泽都成了潜在渗透通道。俄方借鉴乌军的做法,准备组建挂载通信设备的观察员网络,再配上装机枪的皮卡巡逻队,前者负责盯天,后者负责地面拦截,省钱又实用。
![]()
动员规模到底有多大?外界传出“俄罗斯要动员200万预备役”的声音,和公开文件对不上。2025年4月,普京签署春季征兵令,目标是16万义务兵,俄国防部强调与顿涅茨克、卢甘斯克的战区无关,更别提跑去莫斯科搞什么“保卫战”。2024年底现役军人约150万,若真把200万预备役全部拉上战场,兵员、军需、交通线都会崩。当前重点,显然是本土防空和民防,而不是全面动员。
![]()
战场节奏又是另一副模样。2024年10月,俄军在乌东推进,短时间内重新掌控乌格列达尔等六个社区;库尔斯克、哈尔科夫方向让乌军损失三千余人,这些动作仍被纳入“特别军事行动”的框架,俄方没有宣布转入全国战争状态。乌克兰的长程打击愈发频繁,靠无人机、巡航导弹牵制俄军兵力,试图迫使俄方分散防空资源,削弱前线压力。但远程攻击再多,尚未撕开俄罗斯的基础防御体系,也没逼出全国总动员。
![]()
全面战争的标准,是全国资源倾斜、工业全面转产、社会全面 militarization。两边都没走到那一步。乌克兰军力还在大量依赖西方援助,国内征兵争议不断,前线缺口与后方动员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俄罗斯国内则在调整工业节奏,增加军工产能,同时维持民用经济的运转,防空民防力量像“家门口的盾牌”,意在堵住无人机的缝隙,而非发动全民参战。
![]()
从街头的防空喇叭到工厂的铁栅栏,再到边境森林的巡逻车,俄乌冲突走进持久化的阶段。俄方一手攻一手守,减缓后方压力;乌方远程敲打,把战线拉长。是否会跨过“全面战争”的门槛?看兵员总量有没有爆炸式扩张,看工业是否彻底转向战争,看社会是否被迫卷入总动员。现在的答案显然打了折扣,局部升级正在发生,全域爆发仍然未现。
![]()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盯住——土耳其外长曾在公开场合表态,“俄乌冲突已至最接近停火的时刻”,这种外交信号与前线现实形成微妙张力。在炮火和谈判之间,谁能抢到时间?无人机还会不会继续成千上万地飞?留言区欢迎更多思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