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搞钱基地测评)
转自:搞钱基地测评
文 | 食悟(ID:food-gnosis)
从以往货架上包装精美、琳琅满目的高端白奶、酸奶,到如今超市促销区“买一送一”的基础款利乐枕、百利包;从“为高蛋白买单”的品质追求,到“按性价比下单”的理性消费,中国乳业在历经三十年迭代升级后,如今正呈现出一场特殊的“轮回”。
根据食悟的专业研究,我们发现:曾大踏步迈向“喝好奶”“喝对奶”高阶发展阶段的中国乳业,如今面临消费力严重不足的大环境,不得不重新回到“喝上奶”的这个核心命题——并非回到“有没有”的匮乏时代,而是在“买不买得起”“划不划算”的消费逻辑下,重构基础饮奶需求的市场生态。
接下来,食悟跟大家好好说一下这个现象,以及我们到底该如何破局。
中国乳业从“普及”到“升级”的三次迭代
中国乳业现代化的发展轨迹,其实就是伊利蒙牛全国化、地方区域乳企做大做强的奋斗历程,而这一切,与产业技术突破、消费认知升级同频共振,清晰呈现出三个标志性阶段。
1990年代末-2007年:“喝上奶”的普及时代
上世纪90年代前,中国乳业尚处“区域性供给”阶段。受限于冷链运输技术不足和保质期较短的双重制约,牛奶多为本地牧场直供,仅限城市居民消费,农村及偏远地区基本处于“无奶可喝”的状态。1999年起,伊利、蒙牛等企业率先突破技术瓶颈,常温奶灭菌工艺的成熟,让牛奶彻底摆脱了奶源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依托全国性渠道布局和规模化生产,伊利、蒙牛将常温奶输送到祖国每一个角落,从一线城市到乡镇市场,“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口号深入人心。
![]()
这一阶段的核心使命是“普及”,解决的是“有没有”“喝得到”的问题。中国牛奶产量,2006年(2944.62万吨)比2000年增加了2.6倍!,乳业完成了从 “区域性产业” 到 “国民产业” 的跨越。
2008年-2021年:“喝好奶”到“喝对奶”的升级时代
2008年的行业风波成为乳业转型的转折点。消费者对品质的诉求空前高涨,乳企开始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深耕”。伊利建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蒙牛推出“特仑苏”高端品牌,光明、三元、辉山、新希望、简爱坚守鲜活营养的低温赛道,行业进入“喝好奶”的品质竞争阶段。
随着国民健康意识觉醒和消费能力提升,乳业进一步迈向“喝对奶”的细分时代。针对不同人群的功能化产品层出不穷:儿童专属的高钙奶、针对中老年的低脂高钙奶、适配乳糖不耐受人群的无乳糖奶、满足健身需求的高蛋白奶,形成了覆盖全年龄段、全场景的产品矩阵。
![]()
《2024中国奶商指数报告》显示,这一时期公众喝奶知识指数持续攀升,75.7%的公众能做到每周至少5天摄入乳制品,35.6%的人达到每日300-500克的推荐标准,标志着中国乳业进入个性化、细分化的高阶发展阶段。
2022年至今:消费承压下的“基础需求回归”时代
2022年以来,中国乳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增长压力。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导致老百姓消费力不足,“该花花该省省”成为当下国人主流消费心态,乳制品的“非刚需性”逐渐显露出来。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乳制品总产量为2962万吨,同比减少1.9%,而2022年和2023年这一数据还分别保持着2%和3.1%的增长。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液态奶产量为2745万吨,同比减少2.8%,打破了此前五年保持2%以上的年增长态势。
行业整体呈现“量价齐跌”的周期性供需失衡,曾经象征“喝好奶”的一些高端纯牛奶不得不拥抱需求,适应现状,自降身段;成本相对较高的高端低温酸奶、低温鲜奶,价格也在适度做调整,不得不给消费者让点利;基础款产品也在发力促销,努力为业绩规模保增长。
可以说,当前,整个中国乳业都在重新聚焦“喝上奶”的基础需求。既然不是刚需,那就主动调整定价策略,起码让大多数消费群买得起。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破局之路:全行业需要共同努力,让全国消费者高度认识到牛奶的营养价值
食悟认为,当下中国乳业的“退回”并非产业发展倒退,而是消费环境剧变后的市场重构。多重因素叠加,让曾经升级的消费需求出现阶段性、理性回归。
根据食悟的专业研究,面对退回“喝上奶”的行业现状,中国乳业的破局关键并非否定此前的品质升级成果,而是在保障基础饮奶需求的前提下,重构“喝上奶”的市场逻辑,同时保留“喝好奶”“喝对奶”的品质升级空间,实现“基础款保量、高端款提质”的双重目标。
当前农村居民人均奶类消费量仍远低于城镇水平,下沉市场是“喝上奶”的核心增量空间。乳企需针对性布局:一是推出适配下沉市场的高性价比产品,采用简易包装降低成本,保持价格亲民;二是完善渠道网络,依托乡镇超市、夫妻店、社区团购等渠道,提升产品可及性;三是开展基础营养科普,结合“全民加奶行动”,通过村卫生室、学校、社区活动等场景,普及“每天一杯奶”的基础认知。
得益乳业的“乳品公益科普宣传”计划值得借鉴,通过“1+20”裂变模式,让宣讲员辐射家庭,全年触达18万消费者,既提升了饮奶认知,又带动了基础款产品销售。这种“科普+渠道+产品”的下沉组合拳,能有效激活低线市场的基础饮奶需求。
据得益乳业董事长王培亮介绍,他们计划培养3000名公益宣讲员,通过“1名宣讲员辐射20个家庭”的模式,覆盖至少6万家庭。
在基础需求主导的市场中,拓展饮用场景是提升消费量的关键。乳企可围绕“高频刚需场景”做文章:一是绑定早餐场景,与便利店、早餐店合作推出“牛奶+主食”套餐,提升即时消费频次;二是拓展烹饪场景,通过食谱科普、短视频教程等方式,推广牛奶在煲汤、烘焙、做菜中的应用,将“饮用奶”拓展为“烹饪奶”;三是挖掘银发经济场景,针对老年人推出“营养早餐奶+晚餐补钙奶”的每日组合,结合社区健康讲座提升复购。
比如,2025年9月27日,光明乳业启动“益民初心社区行,光明健康生活节”,通过大规模走进社区、贴近消费者的方式,零距离传递健康生活理念。根据食悟的专业研究,与其推销产品,不如传递健康理念,光明乳业这种深入一线,与消费者用心沟通的方式,非常值得其他乳企借鉴。
![]()
此外,还有一个破局的关键,就是现阶段各乳企之间一定要放下成见,偏见,绝不能自扫门前雪,而是需要共同为中国乳业发声了。因为只有更多人喝奶,认识到牛奶的营养价值,这个行业才有出路。
比如,行业龙头伊利,这些年持续聚焦“一小一老”,构建了系统化、长周期的责任框架。“伊利营养2030”公益项目通过营养捐赠、健康科普和梦想支持等多重行动,已覆盖全国28个省市区,累计投入超1.1亿元,惠及近82万儿童。针对银龄群体,伊利开展“老年营养改善工程”,并联合腾讯、爱眼公益基金会等机构为抗战老兵捐赠千万元物资与服务,切实关爱长者健康。
在科普公益上,乳业巨头蒙牛这些年也一直在行动。比如他们的“百城千校 · 中国学生营养健康教育公益行“,该活动聚焦青少年营养改善,通过知识科普与实践倡导相结合的方式,将科学膳食理念送入校园,彰显乳业国家队的社会责任担当。
比如在今年随州的一场活动上,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中国注册营养师陈鑫携专业团队,为师生带来《牛奶与成长密码》系列课程。讲座以生动案例揭示膳食不均衡对青少年发育的影响,重点阐释牛奶作为“天然营养宝库”的独特价值。
再比如今年上半年特仑苏打造的全球首部牛奶人文纪录片:《牛奶是部文明史》。这部联合陈晓卿导演团队,历时一年多、跨越十多个国家拍摄的纪录片,不仅展现了牛奶作为人类文明见证者的独特价值,更切中了当前乳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命题:要想让牛奶从“营养选择”演变为“生活必需品”,中国乳业亟待补上“文化赋能”这堂课。
![]()
根据食悟的专业研究,当前大环境下,中国乳业亟待提升消费认知和提振消费需求的时候,特仑苏挺身而出,率先破局,通过文化叙事将牛奶价值升维至人类文明高度,跳脱出单纯产品营销逻辑,构建品类“文明资产”,这种做法既彰显该品牌的创新基因,也展现其站在更高维度推动行业价值重构的格局。
食悟观点:未来三到五年,中国乳业一定会持续在“基础普及”与“品质升级”之间寻找平衡
中国乳业如今的阶段性“退回”,并非发展质量的倒退,而是大环境下的市场重构。上世纪末的“喝上奶”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普及问题,如今的“喝上奶”则是在“从有到优”基础上的“理性回归”——消费者需要的不是低质低价的产品,而是质价比均衡的基础奶,以及满足精准需求的高端奶。
未来三到五年,中国乳业一定会持续在“基础普及”与“品质升级”之间寻找平衡:既坚守“喝上奶”的民生属性,让平价优质的乳制品覆盖更多人群;又保留品质升级的空间,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唯有如此,中国乳业才能在狂奔三十年后,适应今后的稳健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