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水运网)
转自:中国水运网
长江嘶马湾航段,这是一个让无数船员心头一紧的名字。这段位于长江江苏段最北端的“C”字形航路,最窄处仅三百余米,水流湍急,航道狭窄,日均断面船舶流量高达2500艘,受水流影响,船舶下行至此,犹如被无形之手推向北岸,险象环生。就是在这片曾经事故频发的水域,一场由扬州海事局主导的航行变革,正悄然重塑着这里的通航秩序与安全格局。
“嘶马湾的‘弯’与‘窄’,是其最致命的特点,也是我们海事监管长期面临的挑战。”扬州海事局江都海事处处长霍从庆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嘶马湾航段的特殊性。他站在嘶马塔台上,俯瞰着脚下奔流的江水和穿梭的船舶:“历史上这里发生过不少令人痛心的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不容有失的底线。”
变革的契机始于2021年7月:新版《长江江苏段船舶定线制规定》实施,明确支持小型船舶沿航道外侧航行。“这为我们从‘大船小船分流’的思路破题,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操作空间。”霍从庆回忆道。基于此,扬州海事局在江苏海事局指导下展开了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后,最终开创性地提出了“嘶马湾航段下行小船推荐航法”,并于同年8月被正式纳入《长江嘶马湾航段通航安全管控措施》,成为八大核心措施之一。
谈及这项航法的具体设计,霍从庆介绍道:“简单说,就是船长小于80米的小型船舶下行至此,可以紧邻主航道外侧航行,避免和大型船舶在狭窄水域共行。”他特别强调,这并非一劳永逸的“免死金牌”,船员仍需时刻警惕锚地进出船舶和疏浚作业船,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航行。“这就像为小船在激流弯道中,划出了一条相对独立、风险更低的专属通道。”
再好的蓝图,也需扎实的落地措施护航。推荐航法推行之初,南侧落成洲洲尾的泥沙淤积问题,成为新的“拦路虎”,船舶搁浅风险陡增。“发现问题,就必须解决问题。”2023年5月,扬州海事局果断联合航道部门,在落成洲洲尾实施了“切滩”工程,并同步设置了醒目的“危险水域警示浮”。“这项工程基本消除了小船在洲尾搁浅的风险隐患,为推荐航法的顺畅实施扫清了主要障碍。”霍从庆说。
工程手段是基础,动态监管与贴心服务则是确保航法“活起来”的关键。扬州海事局江都海事处在嘶马塔台设立了专人专岗,“我们通过甚高频、电话,对每一艘进入航段的下行小船进行点对点提醒。”霍从庆说。今年,更是在航段浮标上创新安装了智能水文监测装置,并同步优化了浮标布设,让安全保障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谈及推荐航法带来的成效,霍从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最关键的作用是实现了大船小船的有效分流,深水航道的通航效能得到了极大释放。”
“我们跑船的都知道嘶马湾又弯又窄比较危险,近年来海事部门推出了下行小船推荐航法,航路清晰不交叉,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海事部门还会点对点进行提醒,我们心里踏实多了。”一位常在嘶马湾航段跑船的船员感慨。
据数据统计,嘶马湾航段已连续5年未发生一般等级以上事故;未按规定航路航行的违法行为从2022年的138起锐减至今年的14起;船舶搁浅险情也从16起降至今年的2起,水上交通安全形势达到了历史最佳水平。
创新与优化的脚步永不停歇。下一步,扬州海事局将联合航道等部门,继续加强水文监测和航道扫测,探索开发更智能的船舶导助航系统,并积极开展下行推荐航路的可行性深化研究。“我们将始终秉承‘坚守、担当、实干、创新’的嘶马树精神,全力守护嘶马湾航段的安澜畅通,为‘水运江苏’建设贡献我们扬州海事的坚实力量。”霍从庆表示。
江水奔流,航程不息。嘶马湾的蜕变,是“水运江苏”建设蓝图生动的注脚。在嘶马湾这道千古险隘处,扬州海事人以创造性奋斗、创新性发展精神绘就的“推荐航法”,正引领着南来北往的船舶,平稳穿越激流弯道,驶向更加安全、高效的美好航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