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便是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也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寒衣节”,在古代也称它为“十月朝”“冥阴节”等,它也是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我国三大“鬼节”,承载着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文化基因。
![]()
从《诗经》中的“九月授衣”到如今的缅怀祭奠,这一天不仅标志着严冬的降临,更凝结着生者对逝者的牵挂与敬意。那么,寒衣节都有哪些习俗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寒衣节的起源可追溯至周代,《诗经·豳风·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诗句,正是其最早的文化印记。
古人发现农历九月暑热退去,十月寒冬将至,此时既要为活人添置冬衣,也需感念九泉之下的先祖。
最初的“授衣”习俗在宋代逐渐移至十月朔日,形成了“送寒衣”的核心仪式,成为连接生死、沟通阴阳的重要载体。
![]()
民间流传的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传说,更让这个节日添了几分深情——孟姜女为戍边丈夫送衣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让“十月初一烧寒衣”的习俗在长城内外广泛流传,也让寒衣节成为忠贞与孝悌的象征。
而明初朱元璋在十月初一行“授衣”之礼、赐群臣豆羹的传说,则让节日融入了顺应天时、共享丰收的内涵。
寒衣节的习俗丰富而庄重,但是其核心还是“送寒衣”。传统上,人们会用红、黄、蓝、白、黑五色纸裁剪成衣,有的还会夹入棉花,象征厚实的冬衣,新亡者则用白纸,寓意“新鬼不敢衣彩”。
焚烧前要在寒衣上写下逝者姓名辈分,如同寄信一般郑重,再在坟前或十字路口划圈焚烧,确保“收件人”能准确收到。
除了烧寒衣,“金银包袱”也是重要仪式,将冥币、纸衣装入纸糊包袱,写上“某某先祖收用”,焚烧时虔诚祷告,诉说思念之情。
![]()
另外,这一天的饮食习俗同样承载着深意。北方有吃面条的传统,一碗热面既暖身又寓意绵长;江苏大丰一带则盛行吃红豆饭,相传是为了纪念反抗地主而牺牲的放牛娃,红色的米饭寄托着哀思与敬意;
南京地区则遵循“十月朝、吃豆羹”的民谚,用赤豆、糯米熬制热羹,抵御寒意的同时感念丰收。
这些饮食习俗,让生者在纪念逝者的同时,也感受着生活的温度。
随着时代变迁,寒衣节的形式也在悄然革新。如今,焚香烧纸的传统方式逐渐被更文明环保的形式替代,“云端寄思”二维码、鲜花祭祀等方式蔚然成风。
还有人通过书写寄语、分享家风故事的方式,让“敬祖尽孝”的核心内涵得以传承。
其实,寒衣节的本质从来不是繁琐的仪式,而是那份“事死如事生”的真诚。
无论是古时的烧纸衣、煮豆羹,还是如今的鲜花寄思、云端祭奠,不变的是对先祖的缅怀、对亲情的珍视。
这个穿越三千年时光的节日,提醒着我们:不忘来路,方能行稳致远;心怀感恩,方能温暖前行。
在这个寒意渐浓的日子里,让我们以文明之名,寄哀思之情,让千年习俗在新时代焕发别样温情。
最后,你家乡还重视寒衣节吗?又有哪些习俗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