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馒头,真的有这么大的健康风险吗?医院内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气味。年仅9岁的琪琪正安静躺在病床上,母亲泪流满面。
医生例行问诊时发现,琪琪的病情已经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孩子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医生一边惋惜一边耐心追问。
母亲哽咽着说出日常习惯:“琪琪很爱吃馒头,每天放学回来最期待的就是自己啃一个大馒头当点心。”
医生表情骤变,随即陷入沉思:“你知道,长期大量摄入这类主食,对肝脏可能有多大负担吗?”这一句话把家长和身边的家属都问愣了。
谁能想到,看似普通的大馒头,背后竟藏着意想不到的风险?它和肝脏健康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被许多人忽视的习惯:久吃馒头,是否真的伤肝?
在大众印象中,馒头被视作健康主食,吃起来清淡、油脂低。可你知道吗?馒头的升糖指数高达88,远超于糙米(升糖指数55)和玉米(升糖指数52)。长期大量食用高升糖指数主食,会让血糖短时间内快速升高,迫使胰岛素大量分泌,长此以往,肝脏代谢压力骤增。
![]()
中国医学科学院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肝癌病例高达39.1万例,且近年来,因糖代谢紊乱所致肝脏疾病的比例正在逐步增加。
高碳水化合物摄入,会加剧肝脏脂肪堆积。长期下去,易形成“脂肪肝”,严重时会进展为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高升糖主食刺激胰岛素反复过量分泌。不仅加重胰岛负担,还诱发肝细胞代谢紊乱,促进局部慢性炎症。
相关研究指出,长期大量摄入精制面食的儿童,肝功能异常风险比低摄入组高出21.7%(北京协和医院2021年儿童肝健康研究)。
![]()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儿童青少年应强调粗杂粮搭配,减少单纯高碳主食作为点心,预防肝脏疾病及代谢综合征。
琪琪的遗憾只是个案吗?
答案是否定的。临床数据显示,“爱吃馒头”这样的习惯如果持续下去,肝脏健康会在一段时间内悄悄改变,尤其是每天都以大馒头(即每只约150克至200克,高于建议单次主食量)为正餐或零食的儿童或青少年。
常见危害包括:
肝脏脂肪变性:半年内,脂肪肝风险相比普通饮食组增加12.6%(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数据)。
肝功能指标异常(转氨酶高):不少“小胖墩”、偏爱精制主食的儿童体检时,ALT、AST值明显升高,肝细胞损伤早期信号。
免疫力下降,易感染:肝病初期往往表现为易疲劳、免疫力下滑,孩子感冒次数增加。中华儿科杂志统计,肝功能异常儿童感冒频率比同龄人高1.4倍。
代谢紊乱,肥胖冲击心脑健康:大量摄入馒头等高碳主食,体重增加,增加10岁前后儿童代谢综合征发病率8.9%(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2年研究)。
癌变风险潜伏:虽然儿童肝癌绝非高发病,但长期代谢负担,会埋下风险隐患。医学界公认,大量精制主食摄入是现代儿童、青少年早发肝脏疾病的新推手之一。
面对主食选择,家长和孩子到底怎么做,才能既满足口味又不损健康?
“馒头少量,杂粮多样”:建议每天主食不少于三分之一来自全谷类,如糙米、玉米、高粱、荞麦等,可将杂粮磨粉,和面与馒头揉合。最新饮食指南:杂粮占比≥主食总量的35%为宜。
![]()
合理搭配膳食纤维:馒头配菜,优先选择绿叶蔬菜、豆类、坚果,这样可以延缓血糖上升,减轻肝脏压力。
定量原则是关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6-12岁儿童每餐主食不超80克,以一只中等馒头为上限。
远离高糖高脂点心:用水果、酸奶等低糖食物替代大馒头作为加餐,能有效减少肝脏和胰腺双重压力。水果升糖指数普遍低于精制面食,比如苹果GI 36、猕猴桃GI 53,远低于馒头。
重视定期体检,及时监测肝功能:儿童每年常规体检,建议增加肝功能(ALT、AST)、血糖、血脂项目。出现肝区不适、易疲倦等早期信号,需尽早就医,避免“轻疾拖成重疾”。
培养多样化饮食习惯:戒除长期某一种主食的习惯,轮换多种主食,既满足口感也降低健康隐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