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进行交互作用,逐渐形成独立人格,从而适应社会、实现发展的过程。大学阶段是社会化的关键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日益丰富完备、情感认知趋向客观理性、价值观念日渐稳定成熟,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胜任各种社会角色。作为青年高知群体,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程度在青年群体中具有导向作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深入探究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社会化成长的逻辑进路,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情感激发——构筑大学生社会化成长的心理基础。在社会化成长过程中,激发情感共鸣可以促使主体对深层次价值命题进行自主思考与意义建构。高校思政课要实现“入脑入心”,不能仅停留于知识灌输与理论说教,须充分重视情感的先天优势和重要基础作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情感教育在品德形成中的核心地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必须着力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认同,使学生将爱国主义情怀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并在实践中自觉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为实现这一目标,思政课课程设计要强化共情体验,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情感互动场域,推动大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内化,并最终形成稳固的社会归属感。
建立“历史共情”教学模块。通过沉浸式历史情境再现,如设计“重走长征路”虚拟现实体验课程,借助数字技术还原关键历史场景,使大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代入中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
创设“生活共情”实践场域。将宏观政治叙事转化为可感知的日常生活实践。如组织大学生参与食堂定价听证、宿舍管理协商、校园环境共建等具体校园事务的共商共治,使其在参与校园治理的过程中深化对中国道路的理解与情感认同。
建立“仪式共情”培育体系。在课程中系统融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入党宣誓等仪式,通过庄重规范的仪式程序和集体参与的情感动员,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化情感认同。
认知建构——承载大学生社会化成长的现实依托。个体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运行规律、制度规范和社会自身角色定位的理解与判断。科学、理性、正向的认知,能有效引导大学生作出符合社会期待、利于集体利益、促进个人长远发展的行为选择,从而为其社会化成长搭建坚实的认知框架,这是大学生从个体人转向社会人、社会化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思政课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构建多维度的立体时空比较框架,引导大学生在历史纵深和全球视野中形成全面、系统、客观的社会认知,真正理解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演进趋势,为社会化成长搭建科学的认知框架。
在历史比较层面,设计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的社会发展案例教学体系。通过系统梳理中国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关键节点与重大事件,组织大学生开展口述史采集、家庭档案整理、地方志研读等实践项目,引导他们收集、分析不同时代代际群体在社会发展、制度变迁中的亲身经历与真实感受,帮助大学生在具象的经验叙事中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制度体系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与内在逻辑。
在国别比较层面,构建科学、严谨的跨国社会发展比较分析框架。选取与中国具有相似发展背景或不同发展路径的国家作为参照研究样本,重点比较不同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在民生改善、公共服务、危机应对等方面的实际成效。从历史条件、发展阶段、文化传统等多重因素出发,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不同发展路径的成因与效果,客观分析不同社会发展模式的优势与不足,避免简单评判,进而深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知。
价值认同——升华大学生社会化成长的至高境界。价值认同是大学生社会化成长过程中最抽象、最稳定的表现形式,它建立在情感激发与认知建构的辩证统一之上,是个体将社会核心价值内化为自身价值坐标体系的精神历程。高校思政课要通过理性追问激发价值思辨,引导大学生形成建立在深度认知和独立思考基础上的价值认同。这种认同具有更强的稳定性、抗干扰性和实践指导性,既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也契合当代青年主体意识增强、独立思考愿望强烈的认知特点,是提升思政课培育大学生社会化成长效度的关键路径,更是实现“知行合一”育人目标的价值根基。
注重问题意识培养。建立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核心问题链,建立平等开放的话语空间,引导学生对中国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优势进行逻辑关联、层层递进的理性追问,在质疑与解惑的辩证过程中,提升大学生的政治判断能力,帮助其形成稳固的价值认知。
回应现实关切。理论的生命力在于观照现实,思政课要敢于并善于将抽象的理论阐释与鲜活的社会热点、学生的人生困惑问题紧密对接。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当前国家治理难点,要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度剖析,揭示问题本质与发展大势。在解答现实困惑中强化理论说服力,培养大学生独立进行价值评判的思维能力。
建立价值认知评价体系。在大学生面临认知冲突与选择困境时,及时调适、建立价值困惑疏导机制,帮助大学生理性看待中西方价值差异,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实现价值整合。引导大学生建立清晰的价值等级认知,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选择标准。
(作者系湖州学院机关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9日 第06版
作者:王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