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研究背景
![]()
![]()
全球水资源短缺与能源危机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人口增长、工业化加速、气候变化及污染等多重因素进一步加剧了淡水匮乏困境,全球超40亿人每年至少面临一个月的中度缺水。在此背景下,太阳能驱动界面蒸发(SDIE)技术凭借低成本、高效率、环境友好的核心优势,成为海水淡化、淡水获取的极具潜力的可持续方案,其应用不仅局限于水资源净化,更延伸至农业灌溉、盐碱地改良等关乎“水-能源-农业”纽带的可持续发展领域。近年来,研究界聚焦于生物质材料在SDIE技术中的应用,这类材料因天然多孔结构、良好亲水性、低导热系数及可持续性等特质,成为光热材料的理想选择。丝瓜络作为一种储量丰富、成本低廉的生物质,凭借其独特的多孔结构、优异的水传输能力及固有机械强度,在光吸收、蒸汽逃逸及盐结晶抑制方面展现出天然优势,已成为SDIE系统的热门基材。然而,当这一技术推向实际应用时,一系列关键挑战逐渐凸显:传统碳化处理虽能提升丝瓜络的光热性能,却会严重破坏其结构柔韧性与机械强度,导致蒸发器耐久性不足;多数研究仅聚焦于蒸发速率或效率等单一性能指标的优化,忽视了蒸发性能、机械稳定性、盐耐受性、长期服役寿命等多参数的协同平衡;同时,蒸发器结构参数(如阵列高度、间距)与性能的量化关联尚不明确,缺乏系统性的设计模型指导,难以实现精准优化;此外,生物质材料在高盐环境下的长期稳定性仍需提升,且现有表征手段难以同步监测材料光吸收、水传输与机械性能的动态关联,无法为多性能协同优化提供全面支撑。为了突破这一瓶颈,本研究创新性地将生物质丝瓜络与PVA/PPy双网络水凝胶相结合,通过碳化改性与复合修饰策略,实现光吸收、超亲水性、机械强度的协同增强。同时,建立量化模型揭示CL-PVA/PPy的变形能力与长径比的关联,并系统分析PPy含量、光照角度、阵列结构等关键参数对蒸发性能的影响,实现多性能的精准调控。本研究正是在这一技术背景下,旨在通过材料改性与结构优化的双重创新,解决传统生物质蒸发器多性能难以兼顾、设计缺乏量化依据的核心问题,为下一代高效、稳定、可规模化的太阳能淡水生成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案。相关成果以“Flexible hydrogel-enhanced biomass loofah for efficient solar-driven interfacial evapora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Renewable Energy》上。
![]()
研究数据
![]()
![]()
![]()
图1 (a) 碳化丝瓜络(CL)制备过程示意图。(b) 聚乙烯醇 / 聚吡咯(PVA/PPy)凝胶前驱体溶液制备示意图。(c) 冷冻干燥的聚乙烯醇 / 聚吡咯改性碳化丝瓜络。
![]()
图2 (a) 模拟环境下太阳能界面蒸发实验示意图。(b) 太阳能驱动界面蒸发装置结构图,图中显示高圆柱形阵列可替换为其他结构(如低圆柱形阵列或立方体形阵列)。
![]()
图3 (a) 天然丝瓜络、(b) 聚乙烯醇 / 聚吡咯改性碳化丝瓜络(CL-PVA/PPy)的输水能力原位测量(采用数字成像技术)。(c) 不同时间间隔下两种测试样品中红墨水的上升高度对比,以及它们各自的静态接触角。(关于本图例中颜色指代的解释,请读者参考本文的网络版。)
![]()
图4 (a) 用于测量样品力学性能的拉伸试验机示意图,含各测试样品的形状与尺寸。(b) 天然丝瓜络、未经 PVA/PPy 改性的天然碳化丝瓜络(N-CL)及 PVA/PPy 改性碳化丝瓜络(CL-PVA/PPy)的载荷 - 位移曲线。(c) CL-PVA/PPy 的柔韧性评价,其中L0表示原始长度,θ表示样品首尾两端的弯曲角度。
![]()
图5 (a) 未经 PVA/PPy 改性的天然碳化丝瓜络(N-CL)、(b) PVA/PPy 改性碳化丝瓜络(CL-PVA/PPy)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c) N-CL 与 CL-PVA/PPy 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d) 天然丝瓜络、N-CL 及 CL-PVA/PPy 样品的紫外 - 可见 - 近红外光谱(UV–vis–NIR),图中彩虹色标注为周围环境中的太阳辐射。(e) 1 个太阳光照下纯水(无测试样品)、N-CL 及 CL-PVA/PPy 样品的质量变化曲线。(f) 纯水、N-CL 及 CL-PVA/PPy 样品的蒸发速率。
![]()
图6 (a) 不同聚吡咯(PPy)含量的聚乙烯醇 / 聚吡咯改性碳化丝瓜络(CL-PVA/PPy)样品的紫外 - 可见 - 近红外光谱(UV–vis–NIR);(b) 质量变化曲线;(c) 蒸发速率与能量转换效率;(d) 载荷 - 位移曲线。
![]()
图7 (a) CL-0 样品、(b) CL-15 样品在不同太阳辐射强度(1 个太阳、2 个太阳、2.5 个太阳、3 个太阳)下的质量变化曲线;图 (c) 和图 (d) 分别展示了 CL-0 与 CL-15 样品的蒸发速率及能量转换效率。
![]()
图8 (a) CL-0、(b) CL-15 在 1 个太阳光照下 60 分钟的温度变化红外热成像图;(c) CL-0 与 CL-15 垂直排列的实物图;(d) CL-0 与 CL-15 样品 60 分钟内的温度变化对比;(e) CL-0 与 CL-15 样品在 60 分钟蒸发过程中的温差(初始温度与某一时刻温度的差值)对比。
![]()
图9 (a) 1 个太阳光照下,蒸发器在 90°、60°、30° 太阳辐照角度下的示意图;(b) CL-0 与 CL-15 样品在不同辐照角度下的蒸发速率;(c) CL-0 与 CL-15 样品在不同辐照角度下的能量转换效率;(d) CL-0 与 CL-15 基蒸发器在 10 个循环(每个循环 1 小时)下的蒸发速率循环性能;(e) 上述两种蒸发器在相同循环条件下的能量转换效率循环性能(体现其可重复使用性);(f) CL-0 与 CL-15 基蒸发器在不同太阳辐射强度下,20 个循环(每个循环 1 小时)的蒸发循环性能。
![]()
图10 (a) 基于 CL-15 的蒸发装置阵列结构示意图,其中 “高度” 指样品顶部到底部的距离,“间距” 指两个圆柱体中心之间的距离;(b) 蒸发器在不同高度下的质量变化曲线;(c) 蒸发器在不同高度下的蒸发速率与能量转换效率;(d) 蒸发器在不同间距下的质量变化曲线;(e) 蒸发器在不同间距下的蒸发速率与能量转换效率。
![]()
图11 (a) 圆柱形、(b) 立方体形阵列结构蒸发器在 1 个太阳光照下 60 分钟内的温度变化红外热成像图;(c) 60 分钟测试期间圆柱形与立方体形阵列结构的温度对比;(d) 圆柱形与立方体形阵列结构蒸发器的温差(对比值);(e) 圆柱形与立方体形阵列结构蒸发器的质量变化曲线。
![]()
图12 (a) 天然海水与氯化钠盐水(质量分数 3.5%、10%、15%、20%)的蒸发速率对比;(b) 样品在天然海水中 10 小时连续蒸发情况,插图显示(样品)表面盐积累状况;(c) 样品在质量分数 3.5%、10%、15% 氯化钠盐水中 10 小时连续蒸发的稳定性评估;(d) 样品在质量分数 20% 氯化钠盐水中 10 小时连续蒸发的稳定性,插图显示(样品)表面盐积累状况。
![]()
图13 (a) 蒸发器阵列结构示意图;(b) 户外蒸发实验初始阶段的装置示意图;(c) 蒸发器运行特定时长后的实物图;(d) 自然光照下的户外蒸发:上午 9:00 至下午 5:00 期间蒸发器的光照强度与表面温度监测;(e) 上午 9:00 至下午 5:00 期间记录的产水速率与累计产水量;(f) 户外蒸发实验所得净化水用于植物灌溉的应用场景;(g) 采用蒸发淡化海水、净化自来水及未蒸发海水灌溉时,植物生长(株高变化)的长期监测(用于对比)。
![]()
研究结论
![]()
![]()
总之,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高效、稳定、柔性且可持续的PVA/PPy增强生物质丝瓜络基太阳能蒸发器,其通过生物质材料与双网络水凝胶的协同整合,突破了传统太阳能驱动界面蒸发(SDIE)技术中单一性能优化的局限,实现了光吸收、水传输、机械强度与盐抗性的多维度协同提升。该蒸发器以天然丝瓜络为基材,经脱质、混合碳化处理形成3D多孔碳化骨架,再通过PVA/PPy杂化胶体修饰,构建出兼具超亲水性与高机械稳定性的复合结构,配合建立的量化模型(关联CL-PVA/PPy变形能力与长径比),为设计参数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与传统丝瓜络基蒸发器相比,该新型蒸发器展现出卓越的综合性能:在1个太阳光照下,蒸发速率高达1.821 kg·m⁻²·h⁻¹,能量转换效率达94.81%,显著优于现有同类器件;其水传输高度是天然丝瓜络的3倍以上,静态接触角仅4°的超亲水性确保了高效水供给;机械强度较未改性碳化丝瓜络提升3倍以上,弯曲角度可达180°,为长期稳定运行提供结构支撑。此外,该蒸发器具备优异的盐抗性与耐久性,在天然海水及20 wt%高盐卤水中可连续稳定运行10小时,无明显盐积累;户外8小时累计蒸发量达15.551 kg·m⁻²,可满足4人日均饮水需求,其净化海水用于农业灌溉时,植物生长状态媲美自来水灌溉组,验证了实际应用价值。该蒸发器还具备简单可扩展的制备工艺,阵列结构参数(5 mm高度、15 mm间距)与PPy含量(15%)的优化设计支持规模化生产。其一体化设计将材料可持续性与高性能完美结合,不仅解决了传统生物质蒸发器机械强度不足、多性能难以兼顾的痛点,还为太阳能淡水生成技术的工程化应用提供了可行方案。综上,这种PVA/PPy增强丝瓜络基蒸发器在水收集、农业灌溉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为应对全球淡水危机提供了可持续解决方案。未来可通过优化多效蒸馏系统提升增益输出比(GOR)、强化材料长期耐久性等方向进一步完善,推动SDIE技术向大规模、高经济性的实际应用迈进。
![]()
![]()
![]()
https://doi.org/10.1016/j.renene.2025.123958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