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古老的铅活字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相遇,千年的墨香萦绕在异国学子的指尖……近日,一批在沪留学生参加了一次印刷非遗体验活动,沉浸式感受中国印刷技艺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
在印刷基地穿越百年时空隧道
![]()
同济大学留学生们参观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伍文奥 摄
探索活动从充满知识趣味的“印课堂”拉开序幕。上海中华印刷馆的双语讲解员通过生动的铅活字拓印演示,为大家梳理了从平版、凹版、凸版到丝网印刷的工艺进阶与演进脉络。而一个充满巧思的环节则让来自同济大学的留学生们感受到了现代印刷的高效——活动伊始,留学生们在博物馆门口的合影,2小时后便出现在他们手中那本精美书册的扉页上。
![]()
百年车间吸引留学生们驻足观看。伍文奥 摄
跟随着历史的脚步,留学生们踏入了“时光车间”——印刷基地。这里不仅是机器的陈列馆,更是一部立体的中国近代印刷史。
在印刷馆,泛黄的老照片与珍贵的实物展品,静静地诉说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民族出版业先驱的百年沧桑。当留学生们得知,眼前这台古朴的商务印书馆考勤钟上岗始于1929年,是当年引入西方科学管理理念的见证时,无不感到惊奇。它“嘀嗒”的声响,仿佛与百年前印刷工人们的脚步声重合。
![]()
来自法国的安蕊对展示架上的杂志很感兴趣。王慧 摄
步入依然保留着工业原貌的百年车间,时光仿佛在此凝固。留学生们亲手触摸那些文物级印刷机——当年,《辞海》《东方杂志》等出版物就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印出来的。
DIY铅活字印刷 体验汉字之美
在体验区,留学生们在字架中仔细寻找铅活字,拼凑出属于自己的句子,并将最终的成果刷墨、打印,郑重地装订成一本专属手册。
![]()
越南留学生陈阮英芳在字架中寻找铅活字。许淑妍 摄
来自马来西亚的黄钰森准确地找到了自己中文名字的活字,将它们印在纸上;意大利留学生西蒙斯对“敢”字情有独钟,喜欢这一中国文字背后的含义;来自伊朗的阿里找到了“月明”二字,想制作成礼物送给在家乡的朋友。这些由方块字组成的朴素心愿,超越了语言与国界,引起了所有人的共鸣。
![]()
哈萨克斯坦留学生艾亚拉在展示自己亲手印刷的手帕。王慧 摄
随后,留学生们结合丝网拓印技术与手绘,将中国印刷元素与本国文化符号创意融合,制作出独一无二的“跨文化手帕”。
留学生们说,他们将把这些亲手制作的手册、手帕连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带回自己的国家,希望自己的家人、朋友今后都有机会到中国,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留学生“印”象心声:感受到了文明的温度
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们,在这场印刷非遗体验中,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文明传播带来的温暖与震撼。
【伊朗】阿里:“那条古老的丝路,今天我终于走了上去”
“在伊朗,我们有许多古老而美丽的波斯语书籍,但直到今天,我才真正‘读懂’了它们背后的故事。”
在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来自伊朗的留学生阿里亲手体验了雕版印刷。他在世界印刷术传播路线上清晰地看到“波斯”二字时,瞬间被一种奇妙的连接感击中。“我的家乡,原来是这条伟大文化之路上的重要一站!中国文化从来都乐于分享,它经由波斯传向世界,这种开放和共创的精神,令我感动。”
【德国】娜娜:“在古腾堡之前,中国早已写下传奇”
“看到比古腾堡早了几百年的中国雕版与活字,我被深深震撼了。” 来自德国的娜娜感慨道,“这让我明白,世界文明是如此相通。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谁先谁后,而在于我们如何互相学习,并根据自身的情况去加工、去发展,这才是文化交流最迷人的意义。”
【蒙古】阳光:“印刷术,是连接我家与中国的一座桥”
“亲手用铅活字排印中国故事的那一刻,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心跳。” 来自蒙古国的阳光分享道,“原来中国的印刷术很早就传到了我的家乡蒙古。今天,这座文化的桥梁,通过这次体验,又一次在我心中稳稳地架了起来。”
实习生 伍文奥 许淑妍
新民晚报 王慧
上海滩上洋掌柜(ID:shyangzhanggui)编写
原标题:《中国古老的铅活字,何以让这些留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温暖|新民侨梁》
栏目编辑:梅璎迪
文字编辑:张家愉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王慧 伍文奥 许淑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