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海尔消费金融在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密集推出3期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项目,总规模逼近15亿元,引发行业对消金机构不良资产处置动态的关注。此次转让的债权分三笔,金额分别为5.88亿元、4.14亿元和4.37亿元,且均呈现长期逾期特征,加权平均逾期天数最长达2194.35天(超5年),最短也超过2.9年,债务人则集中在39岁左右的中青年群体,所有不良债权均已进入诉讼程序,预计将于11月底启动竞价。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海尔消费金融2025年度首次在该平台登记转让债权,大规模集中处置动作背后,是公司优化资产质量的明确诉求。
从行业维度看,此次转让恰逢消金行业不良资产处置的集中窗口期。同期,马上消费金融等机构也陆续挂牌合计超18亿元的不良贷款,叠加多家同业的转让计划,单月消金行业待转让不良规模已超40亿元,长期逾期资产成为处置核心标的。当前行业内这类不良资产的转让定价普遍偏低,起拍价多低于账面价值1折,部分标的甚至低至0.17折,反映出市场对长期不良债权回收难度的理性预期,也为资产管理公司等专业处置机构提供了入场机会。
回溯海尔消费金融近年资产质量表现,其不良率已连续两年呈现下降态势:2022年至2024年,不良贷款余额从4.86亿元增至6.03亿元,但不良率分别为2.35%、2.34%、2.15%,持续优于自身前期水平且处于行业中间区间,显示出公司在信贷风险管控方面的成效。而2025年3季度资本监管指标进一步印证其风险抵御能力——截至9月末,资本净额34.41亿元,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为9.78%,资本充足率10.84%,各项指标均满足监管要求,为此次大规模不良处置提供了坚实基础。
业内人士分析,海尔消费金融此次集中转让长期不良贷款,本质是通过"出清存量包袱"优化资产负债表,既可以回笼部分资金用于新业务投放,也能进一步降低不良率、提升资产周转效率。在消费金融行业竞争加剧、监管持续强化的背景下,主动处置长期沉淀的不良资产已成为头部机构的常规操作,既有助于提升公司经营健康度,也能为行业不良资产处置提供可参考的市场化样本。随着11月底竞价启动,此次近15亿元不良债权的最终成交价格、承接机构类型,或将成为观察当前消金不良资产市场流动性的重要风向标。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