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经济薄弱村,如何蹚出富民强村的康庄大道?在枣林湾红光村,答案就藏在那翻滚的麦浪、忙碌的烘干中心和一个个印着“红穗香”的米袋里。从“输血”到“造血”,红光村用一条从种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
在枣林湾红光村的田野里,大型播种机正沉稳穿梭,翻涌的泥土气息中,新一季小麦的播种工作有序推进。谁能想到,这片如今承载着集体经济希望的“良田”,曾是让村“两委”犯愁的发展瓶颈。“过去村集体收入渠道单一,缺乏可持续增收项目,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红光村党总支部书记刘蒋的话,道出了村庄曾经的困境。
破局从农业种植起步。村“两委”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成立贾营农场合作社,以规模化种植打开发展缺口。“今年小麦种植面积达200亩,仅这一项就能为村集体带来每年20万元的稳定收入。”刘蒋介绍,这一步不仅让闲置土地“活”了起来,更让村集体找到了“造血”的方向。
![]()
种植规模扩大,新的难题随之而来——粮食烘干。传统晾晒受天气制约大,一旦遇雨就可能导致粮食霉变。为破解这一痛点,村“两委”主动对接市农业农村局,成功争取乡村振兴项目支持,为村烘干中心新增两台烘干机。“从之前的三台到现在的五台,烘干能力提升至140吨。”刘蒋算了一笔账,“除了服务自身,我们还为周边种田大户提供服务,这项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近8万元。”
![]()
要实现从“种得好”向“卖得好”的跨越,品牌化是关键一步。红光村精准发力,注册“红穗香”稻米品牌,从筛选、加工到包装全程严控品质。凭借颗粒饱满、口感软糯的优势,“红穗香”迅速赢得市场认可,不仅走进了周边敬老院和企业的食堂,还成为节假日热门的福利大礼包。“稻米加工中心每年能为集体带来近20万元收入,彻底打通了农产品增值的‘最后一公里’。”刘蒋介绍道。
![]()
如今的贾营农场合作社,已从单一种植升级为集粮食种植、烘干、加工、农机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完整产业链的效益持续释放,最终惠及每一位村民。与此同时,红光村还巧妙盘活各类资源,承接了枣林湾旅游度假区道路的绿化管护项目,成立村集体绿化管护队,让不少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年龄大了出去找活难,村里的绿化队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管护队工人曹国元笑着说,在家门口上班既方便又安稳,每月2750元的固定工资,给生活添了实实在在的保障。据了解,仅绿化管护项目一项,每年就能为村集体增收34万元。
此外,曾经闲置的大棚被改造成蔬菜瓜果种植基地和中草药培育园;村民搬迁后留下的空房,通过出租给施工队伍实现增值。这些以往的“沉睡资产”,正逐渐成为村集体增收的“活水之源”。
![]()
谈及未来,刘蒋信心满满:“下一步,我们将争取农事农技中心项目落地,不断提升贾营农场的经营服务能力。同时,加大项目招引力度,计划将站前路两侧打造成现代农业示范园,为村集体经济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从盘活资源到培育产业,从集体增收到村民受益,红光村用一条不断延伸的产业链和一系列务实的举措,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随着更多项目落地见效,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必将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