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很多人不知道的这件“小事”,为啥上海要一棒接一棒的做

0
分享至



1

“什么是手拎马桶?”

对于当下许多年轻人而言,这还真是个问题。

过去上海许多居民居住条件不佳,家里没有独立卫生间,只能每天用老式木制或搪瓷马桶解决如厕问题,然后拎着马桶去外面倒。作为“90后”,我幼时曾住在京江支路的老弄堂里,对家里的手拎马桶仍有记忆。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开始大规模旧改。从成片拆迁、拆落地,到一楼一户改建加装,历时30多年。到今年9月底,又对6493户人家完成改造,才算宣告总体完成“拎马桶”改造任务。

但这似乎更令人费解了:都2025年了,在中国最大、最发达的都市,居然还有人在用手拎马桶?

30余年的城市更新,让绝大部分上海人居住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有少部分人因各种原因依然不得不“拎马桶”。人们印象中的上海,是陆家嘴的摩天大楼,是梧桐掩映的精致洋房,但一街之外甚至一墙之隔,可能就有居民每天拎马桶、倒马桶。

近些年我采访过这样的真实案例——

大吉路上一户快80岁的老两口住在二楼,每天要爬好几趟楼梯到外面公共厕所倒马桶。楼梯陡峭,老伯一年跌倒几次,好在人没事。老太太没那么幸运,有一天摔了一跤,骨折住院。

淮海路背后一条小路,有居民生病了请阿姨,连续找了四五个都被拒掉。阿姨上门后惊呆了:“居然要倒马桶?老家农村都用上抽水马桶了!”

这样的生活有多不方便、多不体面,不亲身经历是怎么都没法感同身受的。上海的美丽与现代、高效与精细,许多人都能看到。而“拎马桶”这件事,不能因为数量少、不容易被看见,就被忽略。



这样的楼梯,我爬起来都有点吃力。 胡幸阳 摄

2

好在,这样的民生痛点,上海一定不会忽略,而且想尽一切办法解决。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说过一句话:“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他在上海工作期间,就对旧区改造和拎马桶问题高度关注,亲自推动百姓居住环境改善,多次强调要把造福百姓的实事工程办好。

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把他们改善居住条件这一迫切的愿望放在心上。

他们多次说,上海不能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危棚简屋;也多次提醒,千万不要忘记旧区改造是“最大的民生”,要始终惦记旧区居民,切切实实为他们办实事;也曾深情发问:“如果拎着马桶进入全面小康,居民会有什么感觉?如果住在这些房子里的,是我们的父母、兄妹呢?”

打赢成片旧改攻坚战后,本届市委市政府又全面排摸了全市的“无卫生设施旧住房”。细致到什么程度?有工作人员专门蹲守在倒粪站,统计使用情况并溯源,就这样最终确定底数,制定目标,全力攻坚。

一届接着一届,一棒接着一棒,“拎马桶”改造任务终于在2025年秋天如期实现总体完成。


1998年,包括潭子湾、潘家湾、王家宅的普陀“三湾一弄”即将动迁改造。 陈泰明 摄

3

不了解内情的人,觉得无非是加装个抽水马桶。上海经济发展持续稳健,怎么消灭“拎马桶”过程还这么漫长、这么艰难?

我从前也这么想。但实地看过才知道,这事真不简单。

有的人家,只有五六平方米,哪里还匀得出地方装马桶?好不容易腾出装马桶的地,结果就在楼下邻居饭桌头顶,邻居能同意吗?这时候,就需要有本事的“梦想改造家”,这头灶台切个圆角,那头管道绕个远路,把事情做到每个人的心坎上。

有些百年老楼更夸张,建的时候就没考虑下水,地下压根没有化粪池。要么用电马桶、生物降解马桶,要么想办法新挖个化粪池,还得小心避开错综复杂的电缆、煤气管、下水管。实在没辙,只能打弄堂门口公共厕所的主意,把它改成几十个一平方米的“专用单间”。

更难的是解开心结。有部分居民反对装马桶,不是不需要,而是担心装了抽水马桶就算被“应付”过去了,以后就没机会拆迁、原拆原建、房屋修缮改建。装马桶当然不是“应付”,而是抓住最紧迫的问题,把眼下能解决的问题先解决。所以还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心实意地再劝一劝,再解释解释……

所以,与其说为什么上海改造“拎马桶”这么难,倒不如说,正因为上海城市化得太早、规模太大,使得更新任务体量和复杂程度远超想象。而且中心城区寸土寸金,许多还涉及历史风貌保护,越是往后,越不能轻易推倒重建或另起炉灶,工作越难做。

这桩“世纪难题”最终攻克,背后能看到上海各级干部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信条,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提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理念自此成为上海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遵循。攻克“拎马桶”,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4

对上海而言,建设人民城市还意味着一个特殊的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大命题中努力探索出一条不同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的,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各大城市的样板。

从这个角度看,“拎马桶”改造任务还是一个典型的观察窗口和参考样本。

在上海推动“拎马桶”改造的数十年之功中,除了靠一股攻坚克难的拼劲、久久为功的韧劲,还离不开精准施策、因地制宜的巧劲。

比如对实在无法改建的旧住房,通过市级区级统筹规划,从有条件建设增量房源的项目入手,做好房源储备,匹配缺口。还能靠沿街商业、停车位等增量资产,一定程度上回笼资金。

又比如“一户一方案”这种极致的“绣花功夫”,有些原拆原建的住宅,设计了几十种户型,“总有一款适合你”,在供需匹配方面比商品房做得还要好。

还比如,给居民更多原地改造或原址回搬的选项,既满足了差异化的居民需求,还保留了原住民的在地文化,留住了城市的烟火气。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中国城镇化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上海的创新探索,尤其是那些可持续的城市更新做法,今后将为更多城市提供诸多有益可借鉴的智慧。


凤南一村项目在新建住宅设计过程中,考虑了其他待改造项目的需求,储备了一批“种子房源”。

5

当然,不论实践的路径什么样,拆解其底层逻辑,始终是以人本意识和负责务实的精神,让发展的成果能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人民。

2023年底,我到杨浦区凤南一村采访。这个建于上世纪50年代、空间狭小、厨卫合用、汛期内涝、管线老化的小区,当时刚通过拆除重建二轮100%签约,几年后将变成崭新的高层现代化小区。

刚走进安排采访的房间,居民们一下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开腔。那些七八十岁的老爷叔、老阿姨夸市里、区里、街道工作做得好,仿佛是在炫耀自己的儿女特别有出息。

在这里,我看到一座“现代化人民城市”与西方城市的最大区别——那些做起来不容易、似乎也不显“政绩”的事,只要是人民需要的,就要努力去做,认真做好,就能凝聚共识、赢得民心。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对上海而言,不论是“高大上”的“五个中心”建设,还是颇具显示度的“一江一河”工程,与看似不起眼的旧住房“拎马桶”改造,都是同等重要、必不可缺的两个扇面工作。在为“拎马桶”改造任务总体画上句号之后,上海仍会坚持不懈地做那些“难而正确的事”。

原标题:《上观时评 | 很多人不知道的这件“小事”,为啥上海要一棒接一棒的做》

栏目主编:简工博 题图来源:海沙尔 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胡幸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观新闻 incentive-icons
上观新闻
站上海,观天下
386234文章数 75783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