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报)
转自:中国旅游报
□ 谢朝武 蒋贤东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督察。同时还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加强重点领域国家安全能力建设,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当前,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正处于一个风险结构重塑与治理体系升级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完善可协同、可适应、可迭代的应急管理体系成为实现文化遗产安全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成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如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风险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遗产点、风险因子损害,而呈现出跨空间叠加、跨领域耦合、跨主体联动的复合形态。文化遗产的脆弱性决定其在突发事件中一旦损毁便难以恢复,甚至造成文化记忆的不可逆断裂。同时,文化遗产的社会性又决定其保护不仅是物质修复,更关乎文化生命力的延续。因此,系统性建构文化遗产应急管理体系,不仅事关国家文化安全,也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进程。从可持续应急能力建构来看,文化遗产应急管理体系建构应该从战略引领、韧性建构、智慧转型、合力凝聚、多元协同等多元路径入手。
第一,推动文化遗产应急管理融入国家应急战略。推动文化遗产应急管理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形成政策引导、权力集中、资源统筹、行动协同的“强中心模式”。一是完善法规体系。推动在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增设“应急管理”章节,确立文化遗产突发风险防控工作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要求。二是制定国家层面战略文件。建议由多部门协同制定国家文化遗产应急管理纲要,立足遗产物理安全和文化生态安全的特殊性,明确目标、分工与任务,将文化遗产应急管理纳入国家公共安全与文化发展战略。三是建立中央统筹、央地联动的应急协调机制。对于世界级、国家级和跨地区型文化遗产,要强调中央部门的应急统筹职责。对于地区治理管辖的文化遗产,要强化地方应急管理的属地责任,鼓励地方设立文化遗产应急管理联席会议制度。
第二,夯实文化遗产应急的韧性基础。以“平时蓄能、战时释能”为导向,以稳制危、以韧制变,构建文化遗产应急管理韧性的底层逻辑。一是落实遗产安全责任人制度。明确属地、管理单位与个人的安全责任,将防灾演练、专人巡查纳入遗产地考核指标,形成“日常防控+应急响应”责任一体化机制。二是强化遗产防灾基础设施。推进重点遗产地的防火、防洪、防震改造,布局区域性遗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形成“平时储备、应急即用”的资源体系。三是完善专项基金与遗产保险制度。建立中央与地方分级储备、平时积累、应急调用的文化遗产专项基金管理办法,鼓励市场开发差异化的文化遗产保险产品和理赔机制,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风险共担模式。
第三,推动文化遗产应急的智慧转型。提升文化遗产应急管理效能,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与信息化手段,重塑风险治理模式与文化记忆修复方式。一是建设全国文化遗产应急监测网络。强化文化遗产应急监测终端的布局建设,建立全国遗产风险等级数据库,形成统一的云端监测、预警与指挥平台。二是推广数字孪生与AI辅助决策。对重点遗产进行三维建模和虚拟备份,建立自动化灾害识别模型。三是建立区块链数据登记系统。打通文化遗产管理部门间的信息壁垒,保障应急数据的可信共享与追踪溯源。
第四,凝聚文化遗产应急的社会合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在地社区的深度参与。一是加强公众文化遗产安全教育与媒体传播。组织开展文化遗产安全宣传周工作,推动遗产防灾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重视突发事件下社区文化的心理修复与认同培养。二是打造遗产社区应急单元。以遗产地社区为核心建立志愿应急队伍,参与日常防灾、应急宣传与初级突发事件处置。三是引入社会组织与高校科研力量。鼓励文化遗产抢险救援等技术机构发展,建立文化遗产风险评估与应急智库联盟。四是建立完善收益共享机制。坚持共享共治理念,支持社区在文旅服务、传统技艺、文化教育等环节中实现对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收益共创,使社区居民成为文化遗产应急管理体系中的能动主体和利益共同体。
第五,构建文化遗产应急的协同机制。确保文化遗产应急管理体系储备的战略、资源、技术与社会意志能够在关键时刻高效释放。一是形成多元主体的制度性协同。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作的应急主体协同互动平台,形成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社会参与的运行体系。二是强化决策优化与应急创新中的信息流动。实现数据在政府、科研机构、社区与公众之间的实时流转。推动知识共创机制,汇聚不同主体的实践经验与文化记忆。三是把握应急管理的文化价值再生产。建立应急演练、复盘与“进化”机制,将每一次应急行动转化为知识与制度升级的机会。四是积极加强国际应急交流合作。逐步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应急管理话语体系,大力传播我国文化遗产领域的应急文化与先进理念,推动国际传播和全球推广,为全球文化遗产应急治理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旅游学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