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17年11月开始去大众点评实习算起,我做产品经理8年了。
我们这个行业的都知道,产品经理并不是大学的一个专业。
所以,每一个从业者,都是在大学所学专业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转型。
我也不例外。
我从本科到研究生,7年来学的都是仪器科学与技术,这是一个典型的工科专业,培养的是工程师。
我的同学,毕业后大多数会去从事软件开发,芯片开发,硬件测试等岗位。2018年,我们班40个人左右,做产品经理的寥寥无几。
而说到转型,有的是心里主动的选择,有的是被环境影响之后被动的选择,我属于前者。我的产品经理的种子,大约在2014年就种下了。
11年过去,我依旧能想起那个瞬间,其实并没有那么轰动,但每次在工作里遇到些什么的时候,总会想起那个瞬间。
01
2014年9月,上海交大,研究生开学。
开学后两周,我第一次参与社团活动,这是一个由在校生和毕业生共同组成的社团,它第一次让我看到了校园外的世界。
加入社团后,第一次活动是一个已经工作的学长的分享,关于互联网,关于产品经理的分享。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产品经理这个词。
那天是9月27日,周六,我们一行人从闵行区坐上5号线,转1号线,再转2号线,经过1个半小时后,终于到了张江高科。
下地铁后,穿过一片美食广场,我们就到了一栋独栋办公楼,上面写着PPTV。
2014年是移动互联网爆发的初期,还是PC端软件盛行的时候。那一年,抖音还没有诞生,饿了么完全不知道自己后来会变成淘宝闪购,我在群里抢到了快的打车的优惠券,网上买凡客的衣服时,还需要U盾才能支付。
很多事情当时觉得很新鲜,但现在听起来像是在上个时代。我就在这样的时代下第一次听说产品经理这个词。
02
在分享开始前,学长带我们参观了一下公司。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大平层,这与我在电视里或学校办公室看到的那种隔断间完全不一样。然后,他带我们来到隔壁的休息室,里面有乒乓球台,他说,中午的时候可以在这里打打乒乓球。
那是我对互联网公司的第一印象:自由、开放。
接着就是分享。因为已经过去了11年,所以那天下午具体讲了些什么,我确实已经忘记,只是零星地记得一些点:以用户为中心,3Q大战,羊毛出在猪身上等等。
当然,我记得最牢固的,还是学长在分享自己工作时的那种自信与快乐,他说起自己做出的某些功能得到用户认可时,内心会由衷地产生幸福感。
这种幸福感感染到了我,也在我心底悄悄种下了一颗种子。
在分享后的交流里,我也表达了一些自己对于分享主题的看法,我记得学长对我说,大力你也很适合做产品经理啊。
那是我对那天的分享最后的记忆。
03
在那天之前,我虽然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但我知道自己讨厌什么。
对我们仪器专业的学生,有两种技能会跟后面的从业息息相关,一个是焊电路板的能力,一个是写代码的能力。
遗憾的是,我对这两个能力都没有什么兴趣。我也说不上为什么,就是喜欢不起来。
如果是应付考试和拿绩点,我有很多办法去获得一个还不错的成绩,但偏偏培养起兴和产生热爱是最难的。
大三的时候我去参加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夏令营,在编程能力测试中挂了零蛋。
对我而言,那是一次比较严重的挫败,以至于在很长时间里,我都觉得自己就是不适合去写代码,不适合做程序员。
虽然后来我去到上海交大读研,但我依旧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我只知道,不做程序员就行。
所以,当学长说我很适合做产品经理的时候,我第一次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产生了某种悸动。
04
我的9年义务教育,从1998年到2007年,从20世纪到21世纪。
从小我们谈论的种子,是梦想的种子:科学家、医生、教师、宇航员等等。长大之后才发现,这些梦想的种子背后,是完全不同的培养难度和稀缺性。
当我还没有成年的时候,梦想的种子对我唯一的作用,是让我变得更积极。
当我不想刷题的时候,我对不起我的梦想,当我考试考得不好的时候,我对不起我的梦想,当我晚自习偷偷睡觉的时候,我对不起我的梦想。
我在6岁到15岁之间一直跟别人谈起的梦想,在高中三年成了一种模糊的鞭策,让我不敢停下来。
然后到了18岁高考完填报志愿的时候,梦想的作用结束了。
「选个工科吧,好就业」
哦,就业。
那我应该找个什么工作呢:科学家?医生?教师?宇航员?这些是工作么,是梦想么?
我迷迷糊糊度过了大学四年,却依旧没有想明白,梦想的种子消失后,下一颗种子在哪里。
05
直到2014年9月27日,汪阳学长对我说,你很适合做产品经理。
种子种下了。
尽管那天我对于这个种子的认识依旧是模糊的,但那种自由、开放的氛围,作品被人认可的幸福感,和被前辈肯定的惊喜,非常具体。
这就是我的种子。
2015年1月,我也去张江高科实习
2015年7月,我去徐家汇实习
2015年10月,我申请休学创业,全职进互联网工作
2017年参加校招,只申请产品经理的岗位
2018年,美团,产品经理
直到现在,公司换了很多,但产品经理的身份从没有变过
现在想来,我不敢说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产品经理,也不觉得自己做得有多成功,但这一路走来,我至少享受其中。
更为重要的是,我在努力坚守着一些原则:
总得有人为用户发声;
总得有人为想法落地负责;
总得有人为最后的结果负责。
06
今年过年,我回老家祭祖。因为现在已经定居成都,所以每隔几年才会回一次安徽老家。
村里祠堂依旧被后人们打扫的很干净,我们插上香,开始拜先祖。拜完之后,父亲和伯伯们就开始放鞭炮。
在城市里待久了,便也难得听到老家那种炸到耳朵深处的鞭炮声,一阵响声过后,是从地面生气的厌恶,带着刺鼻的味道,很快充斥着祠堂。
在那一片恍惚的厌恶中,我好像看到小时候的一些影子,那是趴在地上点炸炮的自己,那是跟着大人在山头挨个坟头祭祖的自己,那是很久之前的自己。
我想到自己前一天下午才从成都坐飞机回来,前两天还在做产品工作的收尾,工位上有多宁静,此刻就有多响亮。此刻有多响亮,来时的路才会有多清晰。
我想到自己的原点在这里,从这个小小的祠堂和小小的村庄出发,一路走过这30多年。
找到原点让我觉得很踏实,就好像无论经历了什么,总能追溯回到过去。
壮阔如长江,也能一路回溯到唐古拉山脉的沱沱河中。
毕业后做产品经理,做了很多事情,经历了很多事情,但想到2014年9月27日的那个原点,这让我感觉很踏实。
至少我进入职场后的选择,是由当初的一句肯定,一句鼓励和心底里的一个悸动产生。
我知道自己如何出发的,这跟我要去往哪里一样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