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近日,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发布《关于天津市“非遗”存量资源盘活的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深度挖掘我市非遗存量资源的再生价值,以非遗保护传承赋能天津城市更新,增强津派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调研团队对涉及我市11个区的21个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保护单位进行走访、体验和座谈,深入了解我市非遗存量资源的现状,分析非遗资源盘活的相关问题。
《报告》显示,我市非遗存量资源在人才队伍建设、产品生产经营、文旅融合等方面仍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是人才问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精通技艺,但综合能力有所欠缺。”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张巍说,“传承人的技术是其传承发展的‘硬实力’,而推广开发团队的经营能力则是项目发展的‘软实力’。大多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缺乏营销技能,对设计理念、市场营销、文化理论研究等方面了解不足。此外,缺少懂设计、善管理、能策划的销售团队,导致难以打造出影响力大的非遗品牌。”
在生产经营方面,手工生产类非遗项目市场转化效率低,受众范围小;机器加工类非遗项目则难以在商业性与文化性之间取得平衡,品牌加成较弱。
同时,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入的趋势下,很多非遗项目仍处于未开发或浅开发状态,缺乏必要的内涵挖掘与活化展示,融合的亮度也不够突出。
针对这些问题,调研团队特邀专家、天津工业大学教授曹明福给出建议:“在非遗人才培养方面,除了关注技艺的提升外,还应着重探讨非遗项目在当代的适应发展策略,着力培养打造非遗保护复合型人才,共同致力于做好非遗保护传承以及各项‘非遗+’的发展工作。”
对于非遗项目在生产经营方面存在市场转化率低、品牌认知不足等问题,曹明福表示:“任何非遗项目的发展都需要紧密结合本土文化资源和特色。针对手工生产类非遗大多依托于家庭作坊的特点,可以将部分非遗项目按照门类或地域予以分组,在一些优秀企业的带动下建立一批非遗产品集合店,通过品牌的集聚效应增加经济收益。”
此次调研所涉多数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主要销售区域是天津本地,如何让更多非遗产品“走出去”?“以京津冀地区为例,三地文脉相通,很多非遗项目存在互补性。如果能够建立一个协同的展示展销平台,对于三地非遗的发展会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曹明福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