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银行高管团队扩容:年轻化与经验并重的战略布局
11月18日,河南金融监管局的一纸批复,让中原银行的高管团队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王天奇、姚辉元、刘清奋三位资深金融人士正式获批担任中原银行副行长,使得该行总行高管团队呈现出“一正四副六行助”的格局。这一调整不仅反映了中原银行在人才梯队建设上的战略布局,也预示着这家万亿级城商行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应对之策。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年轻化与经验并重的高管团队
此次新任的三位副行长中,王天奇的履历尤为引人注目。这位85后高管拥有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学位,此前曾担任中原银行党委委员、行长助理兼郑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等职。他的晋升不仅体现了中原银行对年轻干部的重视,也显示出该行在合规与风险管理方面的强化趋势。年轻高管的加入,往往能为传统银行业带来更多创新思维和数字化转型的动力。
相比之下,刘清奋和姚辉元则代表了经验丰富的“老银行人”。刘清奋拥有近30年的金融从业经历,曾执掌中原银行公司银行部,并兼任邦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对对公业务和金融租赁领域有着深刻理解。姚辉元则出身于工商银行系统,历任平顶山、濮阳等地的分行行长,具备扎实的基层管理经验和区域金融资源整合能力。这种“老中青”结合的团队结构,既保证了战略的连续性,又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正四副六行助”背后的管理逻辑
目前中原银行的高管架构为行长周锋领衔,四位副行长和六位行长助理协同配合。这种配置在城商行中较为罕见,通常多见于国有大行或股份制银行。“一正四副”的核心管理层能够细化分工,分别聚焦公司金融、零售业务、风险管理和数字化转型等关键领域;而六位行长助理的设置,则可能是为了强化总行与分支机构间的联动,提升执行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中原银行完成对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及焦作中旅银行的吸收合并后,资产规模迅速突破万亿,但整合过程中必然面临管理半径扩大、区域差异显著等挑战。通过扩充高管团队,尤其是引入具有多地分行管理经验的姚辉元,显然有助于加强总行对跨区域业务的统筹能力。
业绩承压下的战略调整
中原银行2025年半年报显示,该行资产总额达1.41万亿元,但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3.1%和0.8%。在利率市场化、净息差收窄的行业背景下,这种业绩波动并非个例,但也凸显出转型的紧迫性。三位新副行长的专业背景——法学、公司金融、区域银行管理——恰好对应着当前银行业亟待突破的三大方向:合规经营、对公业务重构和区域协同发展。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王天奇曾负责的郑州分行,作为中原银行旗舰分支机构,其数字化转型实践可能成为全行样板;而刘清奋主导的邦银金融租赁业务,或将为该行拓展轻资本运营模式提供经验。这种从内部提拔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人才策略,既降低了磨合成本,又能快速补足业务短板。
历史沿革与未来挑战
中原银行自2014年由河南省13家城商行合并组建以来,通过港股上市、兼并重组等举措,已成长为区域性银行中的佼佼者。但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金融监管趋严,其发展模式也面临考验。此次高管团队扩容,可视作对“大而不强”潜在风险的前置应对——通过优化治理结构来提升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率。
展望未来,这支新组建的高管团队需要解决两大核心命题:一是如何将1.41万亿资产转化为更可持续的盈利能力,二是如何在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建设中抓住政策性机遇。姚辉元等人在工商银行积累的跨区域资源调配经验,或将成为中原银行深耕本地市场、辐射周边区域的重要依托。
结语
银行业的人事变动从来不只是简单的职位更替,其背后往往暗含战略转向的信号。中原银行此次高管调整,既延续了近年来城商行普遍推崇的“专业化、年轻化”用人理念,又保留了传统银行稳健经营的基因。在“一正四副六行助”的新格局下,这家万亿级银行能否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跨越,仍需观察其后续的业务创新和风险管控表现。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当下,人才梯队的科学配置已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