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建议将联合国秘书长选举从长期以来实行的“地区轮换”改为全球范围内的“择优录取”,表面上看是提高效率、提升专业性,实际上却是在改变方向、控制力方面有所图谋。其盘算是把秘书长变成“自己人”,这样就可以在联合国事务上更容易地掌控局面,减少他国的影响,在国际热点和舆论场中不受限制。现任秘书长古特雷斯敢于批评强国,并没有把联合国变成某一方的附庸,这是秘书长的职责所在。
11月13日,第80届联大就“执行联合国决议”以及“振兴联大”展开辩论。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提出三点建议:坚持正确的方向不动摇、严格依照《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办事、提高工作的效率。关于秘书长的选举,他明确表示,《宪章》、联大决议、安理会文件已经对程序作出了规定,会员国据此形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应该坚持下去。刻意制造分裂、挑拨机构之间的竞争,只会给选举进程带来负面影响,损害会员国的共同利益以及联合国的整体利益,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
秘书长的位置讲究平衡、信任,是成员国共同托付的公器,不能被拉去站队。围绕此事的重点有三个:
一是程序方面。秘书长要先得到安理会9票以上赞成,并且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没有一票反对,然后提交给联合国大会全体成员投票。不是“职场招聘”,也不是单个国家可以决定的。作为五常之一的中国已经明确反对打破惯例,这意味着任何“硬闯”都会在安理会被卡住,程序不能绕开。
二是态度。美国强调选择最优,但是最优的标准是谁来定呢?若标准沦为了某套价值观的延伸,那么公开竞聘就等同于内推了。古特雷斯曾多次被美国等大国所批评,秘书长不应为任何一派所背书。一旦打开口子,选举就会变成阵营化的斗争;否定地区轮换,下一步就会否定最基本的共识。
![]()
第三是历史。1981年秘书长选举的拉锯战至今仍然被人记得。美国支持瓦尔德海姆连任,中国则认为秘书长应该来自发展中国家。安理会一次次地表决,中国使用否决权的次数达到了16次。最后双方都让步了,中国不再坚持坦桑尼亚人,美国也不再坚持瓦尔德海姆,于是推选了来自拉美的德奎利亚尔。地区轮换的传统自此逐渐形成,靠的是耐心和边界感。
目前的形势和当年很相似:美国提出要“改规矩”,中国则坚决表示“不行”,很多国家在旁观注,大多数还是希望走老路子。外界所关心的现实问题有:按照惯例应该由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提名,目前公开的人选信息还不足,还没有尘埃落定,是否会出一个跨区域的“黑马”还不知道。
![]()
安理会是否会再次出现强度博弈,要看美国推动“破惯例”的力度。中国已经强调过“行之有效的做法应该坚持”,是否动用否决权与候选人来源以及程序合规性有关;联大会否成为“止损阀”也是可能的——历史上安理会卡壳的时候,联大常常在压轴环节促成折中方案,当年德奎利亚尔的出现就是各方止损的结果。
这场争论不单单是关于“谁来做秘书长”,更是触及到了联合国的归属以及规则定位的问题。规则是来遵守的,还是可以随意更改的?国际组织的权威不是靠说大话、强压来实现的,而是依靠可预测的程序、对弱小成员的关怀以及对强国的自我克制。把选拔导向抽象的“择优”,下一步就是价值观的比拼,掌握舆论机器的人就可以定义为“更优”,中小国家被排除在话语场之外。虽然地区轮换并不完美,但是在现实政治生态下,它更能够体现出一种可以接受的公平性,保证被忽视的地区有发声的机会。
![]()
中国此次表态既是态度又是信号,即坚持《联合国宪章》授权、既有决议与文件、既有程序。合规之内的改进可以接受;合规之外的改制每一步都是陷阱。即使出现多轮投票和频繁否决的情况,也不必急于指责低效。联合国很多重要的决策本来就是在反复的否决和调整之后,找到一个“最不差”的解决办法,慢与妥协是常态。
把秘书长变成某方的“自己人”,短期内也许会很顺利,但长期来看会损害信誉,路径也会越来越窄。1981年拉锯的时候也是自制的,各方把牌都打到极限了,最后没有掀桌子,规则也就继续下去了。目前这局还没分出胜负,曲折和话题还将会持续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