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思路打开,别把自己局限在白大褂里
如果你跟我一样是普通家庭,还没拿定主意给孩子规划什么样的未来,今天的内容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咱们直接上干货。
第一个出路:公立医院,靠学历破局
第一条路,就是最按部就班、最稳妥的——进公立医院,背靠大树好乘凉。
这条路注定不容易,因为这是大多数人求安全的最好选择。但困境在于,你必须要有学历。为什么?因为在今天的中国医疗市场,公立体系里中医依然是弱者。
树快倒了才需要扶,你见过哪棵参天大树需要扶的?
我给大家说个现实情况:西医院和中医院,假如一家医院每年有50个招聘名额,一定会留30个给西医。这不是你我能改变的,是现状。
那么怎么办?要么掀桌子不玩,要么就别入局。如果这两条路都不选,那你就认命听话——把学历搞上去。
在同等学历情况下,公立医院里,中医的就业难度比临床要难上一个等级。好消息是,在DRG和DIP控费背景下,有些医院为了既拉动科室流水又不被罚太多,有个解决办法——上中医项目。因为现在国家医保控费对中医没有套得那么紧,还有弹性空间。
所以,如果你要走传统路线,走普通家庭最熟悉的路——拿到高学历,才是我们破局的最好办法。你学历够高,才能在职场有更大话语权,才能接触到不普通的中医大师,偷偷学个一两手,傍身行走江湖。
别跟我谈什么在江湖上拜师,除非是你爷爷,否则你拜的就是人民币。当然也有个别民间大师空有一身武艺、后继无人,很想找人传承衣钵。但我们要先走正确的路,就是提升学历。只有这样,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此基础上有什么奇遇,那是你的运气。
作为普通家庭,学了中医,想要遇到高人,在当下这个社会,你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你的分数、成绩、野心和学历。只有往上走,你才能遇见优秀的人、进入更好的圈子、看见更大的世界。
第二个出路:高校任教,一手教书一手看病
第二条传统且稳妥的路是去高校——你的身份首先是老师,但在医科大学从教,你就身兼两职,一手教师一手医生。
这完美实现了普通家庭父母对孩子最稳妥的期待——你是个体制内人员,时间更自由、更充裕,真正意义上的双休,没有夜班困扰。你还可以去附属医院坐诊,不会浪费你的才华和技能,既能桃李满天下,又能普度众生。
这是学中医目前最完美的出路,当然也不容易。现在想去中医药大学或任何医药类高校任教,博士是最低门槛。
但如果今天听了这条路,你觉得不错,能给你更大的勇气和信心走好当下的路,那咱们这个话题就不多余。
第三个出路:基层医疗,活少轻松压力小
刚才讲的第一条路还可以再细分。公立医院系统粗略分为三级、二级和一级。三级医院不论三甲三乙、市级省级都一样;二级是常规的县级中医院;一级是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这第三条出路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如果你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没有那么高的期待,就去基层。越往下走,你越会发现中医适配度越高,越离不开你。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对中医内科和全科来说,活少、轻松、不动刀动枪、没有医患矛盾和风险。除了没什么成就感,其他一切都完美。
我曾经采访过一位天津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的男生。2017年毕业时,身边所有人都去考研了,他没去,直接本科毕业就就业,考了天津当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离家很近。
他当了一名中医全科小医生,负责周边社区的老头老太太,治疗一些常见的慢性病。有点技术,有点口才,就能维系住一群老年患者,每个月维持合理的病源,小日子过得很舒服。收入虽不高,但稳定。最重要的是——他还没拿到编制。
第四个出路:打造个人影响力,自成IP
现在我们从公立系统跳出来,砰砰跳出来!中医的第四条出路是什么?
找到一门手艺,一个切入点,一个病种——手里有几把刷子,然后打造自己的影响力。
怎么做?今天大家一定要把思路打开。原来我们都去公立医院挤,是因为只有在大医院里,我们才愿意信任和认同那些医生。我们不了解他们,但愿意相信他们的水平。
但时代不同了。今天,我们获取信息和了解一个人的渠道太多了,不再只有医院这个身份和渠道。我们有无数种发声的机会。
你只需要找到你的价值、你的擅长、你的优势,找到一个切入点,把它放大,然后让更多人看见,建立联系和链接,你就能从这里找到机会和突破口。
我举个真实例子。我有位朋友,他跟一位老中医学了几年,有了几把刷子。他怎么做的?大多数中医大夫出去干都是什么都干,恨不得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反其道而行——做线性体型,专门聚焦小儿癫痫病,只做儿童的癫痫治疗。
他用中医疗法,外敷位置,内服外用,把这套东西做成流水线,把所有能标准化的外用膏剂全部标准化,形成一个产业,就做这一件事,一年搞了好几百万。
为什么?因为这个病的患者群体,父母非常重视。所以只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你在这个病上有能力解决问题;
二、你被潜在患者看见并信任。
这位医生很早就开始做微博,直播平台还没起来时,他就做微博、写公众号,还跑回老家做义诊。他做义诊不是为了在村里出名,而是把这些事情打造成素材。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每次义诊都全程记录下来,打造成他个人影响力的重要部分。他还自己写了本小书,不出版,就发发。靠这些东西,一个85后,年龄跟我一样大,做得很成功。
大家想想,这是不是颠覆了你的认知?我们说中医必须胡子白?时代不同了。
我举这个案例是为了打开大家的思路。你一定要把视野放大,把思路打开。你现在可能找不到你未来的路,但要相信,今天在求学路上做的每一件事、获得的每一份经历、接触的每一位导师、选的每一个方向,其实都在打造你的专业和人设。
你不需要在专业里做到每个人都药到病除,成为名医圣手。你只需要解决大部分人某个方面的困境,然后换个视角,打造自己的影响力就行了。
我们之所以奋不顾身非要进大型公立医院,不就是为了那个背书吗?今天我明确告诉你,为自己做背书的方法有很多种。在这个时代,从来不是只有一条路——必须去大型三甲医院上班,简历里有这个医院的从业背景,才能被别人信任。
那边的事情你的办法非常多,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另外,这个案例也说明了另一件事——这里面做的每一件事,在大学阶段就可以开始。我在2025年8月10日郑州开的医学生规划大会上,最后半天的课都在讲这件事:教大一的医学生如何在整个大学里打造自己的影响力。
想想看,如果你让孩子从现在开始,不用多高频,一个月或两周输出一次——可以是视频、直播、文案、文字,记录这一路的攀爬和闯关的心路历程。这么走下去,对他未来的职业生涯是成正相关的。
为什么?未来某天,当你的客户回头翻你的过往时,他能看到你一路的上升和求学历程。今天做的每个动作都与未来五年、十年的结果有关,同时也在这件事上塑造你的其他能力。
今天我点到为止。说多了,有人会觉得你不务正业。但这才叫规划——你永远不知道今天经历的这一切在塑造什么能力,未来在什么时候会用上。我只记住一件事:这些事情,今天做了比不做强。
第五个出路: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拥抱大健康产业
第五个出路是什么?我认为是这样的——中医最强大的地方,或者说它对市场最包容且大家认可度最高的是它的养生和“治未病”能力。
我说的“未”是未发生的未。所以学中医,从一开始就不要抱着以后非要给别人看病一条路走到黑。
别非走看病这条路。为什么?当你把人群往前倒时,你会发现生病的人是少数,而那些没病但害怕生病的人——那就是海量的人群,数以亿计。
中医在这里有巨大的能力、契机以及大众的认知。认知是最难改变的,而这件事是根植在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里的,大家是认的。
所以学完中医不要试图非要去给别人看病,切什么?切“治未病”,帮助大家别生病、少生病,帮助大家更健康、身体更好。打开这个视角,你会发现选择极其多。
今天我们学了中医看到的无数负面,是因为大家放不下那个执念——为什么我们学这么多年、吃这么多苦、看这么多病,不去用它觉得浪费。
你错了!正是因为你学了这一切,你才能追根溯源地回到原点,解决更多人更大的问题。
至于怎么解决,这就回到一个非常广泛的赛道上。这里的场景无限多,真的无限多。只要不想着给人看病那儿,你能带的他都带过去了。
我随便举几个例子:你可以去泰康人寿做资深保险规划师——就无敌了。为什么?你比所有人都懂得人,比更多人能从保险里找到与客户最有利、最有关联、最有价值的东西。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难维系。而作为一个科班出身的中医,你能给客户带来的价值和溢价一定比外行或不同赛道的其他角色大得多,而且破冰难度小得多。
你年轻,可以没有资历、没有段位、没有黄袍加身、没有强大的家庭背景。但你是个医生,是个科班医学生。你把我放在你的通讯录里,我就能为你的身体健康和日常养生保驾护航,甚至能给你带来更专业、更有利的建议。就这一件事,就无与伦比。
大家想,如果连这事都能干,还有什么事不能干?
还有一种解法——做产品。现在想做产品非常容易,为什么?直接有流水线直接能生产,你只需要最核心的东西。
中医大夫最大的限制是什么?一个人的投入产出比是固定的,一天时间就那么多,能带来的最大边际效应就那么多。因此,一个医生的收入很难突破。但如果你现在不看病,做产品卖产品呢?
我举个案例,话题到此结束。我身边有个团队,原来是做微商的,后来搞到优质货源,卖各种养生产品。这是一个团队内部的封闭社群买卖关系。后来他们干了件事——引进几个中医医生,定期在群里讲中医养生知识、讲中医与日常的关系,教大家怎么通过日常饮食动作让自己更健康。大家有什么小疼小热可以随时问。
就这样搭建起来后,就在里面推产品。推完第一步后怎么办?大家每天打卡使用产品,总有复购的时候。就做这么一件小事,他们一个团队核心骨干就三人,没有一个是科班出身的,一年干了3000万。
这个话题就说到这里。学中医的几个未来,后面还有,今天先不说了,因为说太多了,大家听得有点困。有机会再聊。
但我希望今天的分享能给你带来思考和启发。我原来一直讲这个观点:医生只要不给人看病,前途无量;医生只要去给人看病,就把自己限制死了。
大家觉得有点启发吗?我不需要你一定信任我、相信我,你也不用管我说的3000万是真是假。我说是真的,你也不一定信。为什么?因为限制你的从来不是能力,是认知。
最后的忠告
大家一定要明白,我们学医去做医生,是我们才华的巨大浪费。但你也不能听完就说别去当医生,不能这么想。
你要相信,本质上你要先具备能够给人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能力和角色本身,这是你的基本条件。但不要把你未来的整个发展限制在一定要给人看病,且看到自己干不动为止。
为什么现在平台对人才的要求门槛这么高?就是因为人太多,大家都去学医,大多数人都要去当医生。你是本科,我就想干到硕士;你是硕士,我就想干到博士;你是博士,我就想干博士后。但平台就那么多,优质导师就那么多,所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来越卷,越来越不值钱。
其实你身上有个巨大的宝藏无处施展。希望大家从今天的分享中有所收获。如果你还没学医,请理性看待我留给大家的东西;如果你已经学了,也要适当松一松心里的固执。
我刚才讲了这么多案例,你会发现没有一个是单纯靠给人看病挣钱的,或者说看病从来不是为了靠看病挣钱。我讲的每个大流水、大收入背后,都是在用医生和医疗专业本身的能力做免费赋能。
为什么当医生这么难、学医这么累,最终挣钱还这么少?就是因为我们都在靠给别人看病收钱。这个事情对我们普通家庭的年轻人来说,本来就比较困难。
我们要破而后立。如果打破传统认知,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变得不同。我不靠看病挣钱,我给你看病,看得可美可好,把你全家的医疗事都管了,我不要钱,从别的地方找营收。我们可以少收钱,为什么?因为你有长尾效应。
再往深聊,就是商业的事了。我在这也是班门弄斧,只是从我的视野、经历和身边案例中给大家带来分享,别嫌我啰嗦。
这个思路不只对中医如此,对其他专业也是如此。有机会再跟大家聊。
以上就是我关于学中医的五个出路的一些见解,希望对大家有用。
#学医 #学医段校长 #中医 #医学生就业 #考研陪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