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不好听的,冬天这玩意儿啊,比人心还凉。
风一冷,血一缩,老王头刚吃完降压药没两天,就头晕眼花,差点在菜市场摔个狗啃泥。旁边卖葱的大姐吓得大喊救命。你说这事儿怪药?怪天?还是怪人心不细?其实啊,是他忽略了冬天吃降压药的“七宗罪”。
![]()
这不是危言耸听。真事儿。全国每年因为高血压并发症出事儿的,超千万,大半集中在冬天。你说这药明明吃进去了,血压还是乱蹿,这是哪儿出了问题?很多人以为吃了药就万事大吉,结果冷风一吹,血压不降反升,药白吃了,命也搭上了。
咱今天就来掰扯掰扯——天冷了,吃降压药这事儿,哪能马虎?
第一桩隐患,是很多人最容易掉进去的坑:天一冷,就擅自加药、换药,甚至停药。
“哎呀最近天冷,我感觉血压又高了,赶紧把药量加点儿。”——这是你家老头子常说的话吧?但你知道吗?这跟自己给自己看病差不多,路子野,也很危险。
![]()
医学上早就有数据了:冬季气温每下降1摄氏度,收缩压平均上升1.3毫米汞柱,这不是你感觉不感觉的问题,这是血管自己在“收紧裤腰带”。但药不能乱加,剂量一搞错,低血压、头晕、心慌、跌倒,分分钟的事儿。特别是老年人,摔一跤可不是小事儿,是下半生的事儿。
而且,中医讲“寒则凝,凝则滞,滞则痛”,意思就是寒冷导致气血凝滞,血管一收缩,血压自然就升,药量该怎么调,得看医生的脸色,不是你说了算。
第二桩,是喝水太少这事儿,说来简单,其实害人不浅。
![]()
天一冷,嘴不渴,人也懒,水杯都不想碰。可你得知道,降压药很多是靠肾脏代谢的,水不够,肾吃力,药在体内走得慢,副作用就来了。
你以为你是省事,结果是让自己陷入慢性中毒的泥潭。中医里讲“津液为血之母”,水喝少了,血脉不畅,气血不足,阳气也跟着虚了,到头来,不但压没降,病还添了。
第三桩,是吃药时间不对,乱了节奏,压也乱。
很多人吃药没个准点,今儿早饭前吃,明儿睡前吃,大后天干脆忘吃了。你以为你是江湖侠客,随性潇洒,其实你是给血压乱编剧本,演着演着就演崩了。
![]()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血压有“昼夜节律”,一般清晨六点到中午十二点是高峰期,所以降压药多在清晨服用效果最佳。中医也早有说法:“阳生于晨”,早上是阳气升发之时,气血运行最旺,配合西药的节律吃药,效果才能稳稳当当。
第四桩,是忽略了寒冷对心脑血管的直接攻击。
你以为冷只是让人手脚冰凉?不,冷,是血管的催命符。
冬天猝死人最多,这不是胡说。北京协和医院曾经统计过,冬天清晨是心脑血管病发作的高峰时段,尤其是高血压患者,晨起突然站起、洗冷水脸、室外运动,这些操作都容易让血压飙升。
中医称这为“寒邪直中”,一旦寒气侵入,心阳受损,血脉闭阻,严重的,直接脑梗、心梗。
![]()
第五桩,是忽视了饮食的陷阱。你以为就药重要?吃的更重要!
冬天一冷,火锅一开,咸菜一上,啤酒一吹,那叫一个爽。可你知道吗?这一顿下去,钠摄入量超标三倍,药都压不住你这顿吃出来的“血压飙升”。
中医讲“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意思是吃得太猛,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血压自然上浮。现代营养学也说,高钠、低钾、油脂多,是高血压的三大死敌。你吃得这么带劲儿,药哪顶得住?
第六桩,是情绪,别小看它,气一上来,药也白搭。
![]()
“我这人脾气就是爆,一点就着。”这话你听着耳熟吧。你可知道,生气一分钟,血压升高十毫米汞柱,有研究表明,情绪激动是高血压患者脑血管意外的首要诱因之一。
中医讲:“怒则气上,怒伤肝”,肝主疏泄,情绪壅滞,气血逆行,血压自然就上来了。你吃药降压,一生气又升上去,这不是一边吃药,一边添病?
第七桩,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穿得不够。你别笑,这真的是个大问题。
老头老太太有时候图省事,屋里穿得单薄,早晨出门买菜也不戴帽子、不围围巾。你以为这是硬气,其实是给“寒邪”开门放行。
中医讲“头为诸阳之会”,头一旦受寒,阳气外泄,血管一收,大事不好。现代医学也证实,头部、颈部保暖差,是冬季血压波动的高风险因素。你穿得少,药再好也没用。
![]()
咱说到这儿,你可能心里咯噔一下:原来冬天吃降压药,还有这么多讲究?
是的,降压药不是灵丹妙药,它只是辅助你控制血压的工具。真正能帮你渡过寒冬的,是你对身体的细心、对生活的认真、对健康的敬畏。
中医讲究“治未病”,意思是在病还没来之前,就把它扼杀在摇篮里。冬天,是藏的季节,是调养的时机,你若不惜命,再好的药也救不了你;你若懂养生,天再冷也能安然过冬。
![]()
所以,最后给你几句掏心窝子的建议——
1.吃药有规律,别偷懒。
2.多喝水,少吃咸,别贪嘴。
3.早晚量血压,心里有数。
4.情绪稳一点,气大伤身。
5.穿暖点,尤其是头和脚。
6.别自己加药,出了事儿后悔都来不及。
有些事,过了就是过了;但有些命,守住了才是福。降压药只是护身符,真保命的,是你自己。
天一冷,别只顾加衣服,也得给血压加点“心眼”。
![]()
你要是真把这“七宗罪”都记在心里了,那这个冬天你就稳了,家里人也放心了。别让药白吃,命白搭。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用,记得点个赞,转发给你身边吃降压药的亲戚朋友们。评论区聊聊你冬天有没有这些情况,别憋着,说出来咱一起想办法。
参考文献: [1]陈伟伟, 高润霖, 朱红, 等.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 47(1): 10-46. [2]刘力生, 吕传柱. 冬季气温变化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0, 40(11): 948-951. [3]王琦, 李涛, 张建华. 中医体质与高血压发病关系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 27(3) 419-423.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生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