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端受到侮辱误解,医生把患者投诉了,患者首次被工作单位批评教育!
罕见!医生反向投诉患者获受理,涉事患者遭工作单位批评教育。
10 月 23 日,广东揭阳一名医生通过 12345 政府服务平台,发起了针对患者的反向投诉。诉求核心是患者无端侮辱、误解医护人员,该投诉不仅成功受理,还拿到了反馈结果。
涉事患者已因上述行为,被其工作单位批评教育。医生主动投诉患者且诉求落地、患者遭单位处理的情况,实属少见,相关事件也引发网友热议。
![]()
医生投诉患者的12345受理单子
据悉,一名女性患者排队等待超声检查时,见 2 号室无排队人员,便径直进入要求检查。医生核对后发现,患者的 B 超单分配在 3 号室,系统中也无其在 2 号室的预约信息,遂告知需前往 3 号室检查,否则无法录入结果。
患者当场抱怨“真是奇葩”,随后到前台投诉。护士了解情况后,为方便患者将其信息调整至 2 号室。检查期间,患者又吐槽 “看似有秩序,实则毫无秩序”,医生未予回应。检查结束后,医生两次告知患者因无尿,子宫项目未能完成,需憋尿后返回补查,若 11 点后返回可至 1 楼 1 号室办理,但患者始终未作答,擦身后方怒而离去。
整个过程中,医护人员既按正常流程开展工作,又根据患者需求灵活调整安排,即便无辜遭指责也克制情绪,未主动挑起矛盾。该医生表示,医院工作人员从早上 8 点起便持续工作,不仅身体劳累,还需承受精神压力,患者的侮辱行为令人寒心,希望双方能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注意言行举止。
11 月 2 日,该医生此前通过 12345 政府服务平台发起的反向投诉迎来处理结果。投诉受理后,12345 已通知涉事患者的工作单位,其单位第一时间对该员工进行了批评教育,这场医患小冲突也通过合理维权得以顺利化解。
![]()
医院领导对此次医生反向投诉的行为表示全力支持,认为这一维权机制未来会逐步完善。
涉事医生在得知处理结果后难掩欣慰:“真的特别开心,感觉生活还是充满光明的。特别感谢各位同行的支持,其实我们都不容易。比起工资,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更多是对患者的同理心,但我们的同理心也需要被回应。当患者缺乏对医护的理解,甚至无端指责侮辱时,忍不下去就无需再忍。希望每个坚守岗位的人都能被善待,这份职业初心永远不被磨灭。”
医生反向投诉能解决“无效医疗投诉过多”的问题吗
医生反向投诉患者,堪称医疗领域的新鲜事,在公开报道中更是首次出现。更值得关注的是,涉事医院领导明确支持这一反向投诉行为,认为相关维权机制未来会逐步完善,这也为破解医疗圈 “投诉必罚” 的困境,提供了全新思路。
这一事件引发了全国多地医生的共鸣与热议。云南一名体检中心医生分享了自身经历:“客户单位明确要求员工按预约时间体检,有位客户未预约却强行要求体检,遭拒后便投诉我们。我们直接反向投诉至其工作单位,最终对方单位要求他撤销了投诉。只要患者有工作单位,医生完全可以直接联系对方单位投诉,就看他是否在意。”
海南一名医生也讲述了类似经历:“曾有患者患冠脉肌桥,这是先天发育问题,商保无法报销。他一周内连续 4 次投诉我,声称我影响他报销,大概率是想逼我修改病历。前 3 次我都耐心解释,还提供了检查资料和疾病治疗指南,但对方仍不罢休。第 4 次投诉时,我不再解释,直接通过 12345 投诉他意图骗保,之后他就再也没投诉过了。”
还有医生直言:“都快 2026 年了,没必要被所谓的道德枷锁束缚。患者敢投诉,医生就敢反投诉,谁也不用怕谁。现在 12345 也开始受理医生的反向投诉了,毕竟 12345 受纪委监管,没理由只接收患者投诉,却无视医生的合理诉求。现在遇到患者威胁投诉,我会直接告诉他,我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同样享有投诉权,若他严重妨碍我工作,我一定会投诉到底,完全不用妥协。”
笔者认为,权力与义务相辅相成,监督与被监督也应保持平衡,投诉权自然也该是双向的。当患者肆意滥用 “投诉权”,而医生连正当维权、表达不满的资格都没有时,这种失衡的局面迟早会被打破。
现实中,部分患者将 “投诉” 当作维权甚至牟利的工具。在他们认知里,医院怕影响形象、怕舆情扩大,只要闹一闹,就可能 “讹到钱”。而不少医院为了息事宁人,往往选择向患者妥协,对涉事医生、科室进行严厉处理,即便医生并无过错。
2023 年《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的数据更能反映问题:76.3% 的医生近 3 年遭遇过投诉,其中 42.1% 的投诉最终被认定为 “无医疗过错”。更有 80% 的受访者认为,医疗机构对投诉的处置并不合理。医生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三点:一是医疗投诉的真实性、合理性缺乏明确界定标准;二是医疗投诉不应与医生绩效、工资直接挂钩;三是明明是无效投诉,为何还要让医生 “背黑锅”。
说到底,面对医疗投诉,患者有不满,医生的委屈与不满,其实更值得被看见、被正视。
我们不能纵容无效投诉以“反向投诉”减少“无效投诉”可能是一种好办法
按照医疗投诉的定义,其核心是患者及家属等相关人员,针对医院的医疗服务、护理质量或环境设施等存在异议,且在医务人员存在过错的前提下,通过来信、来电、来访等方式向官方平台或医院直接反映问题、提出诉求。
但如今,部分医疗投诉呈现泛滥态势,一些芝麻大的小事,即便医务人员完全按规章制度办事,也可能遭到患者投诉。
比如 10 月 30 日,大庆市民陈先生在《党风政风行风热线》节目中,就投诉了当地中医院取药不提供塑料袋的问题。陈先生表示,自己患有多种慢性病,需到多个科室分别挂号开药,药品数量较多,医院不提供塑料袋的做法,给其就医带来了极大不便。
![]()
大庆市中医院回应,按 “十四五” 限塑令要求,4 月起已停止提供免费塑料袋,开药多可提供纸盒,且正调研引进付费塑料袋售卖机。全国多地公立医院均有类似规定,医务人员仅是依规办事。
无效医疗投诉危害显著:既寒了医务工作者的心,导致医生转行率三年翻倍,产科等科室人才紧缺(教育系统也因家长无理投诉出现年轻教师离职潮);又加剧医患不信任,催生 “防御性诊疗”,增加不必要检查;还让 “狼来了” 效应凸显,淹没真正的医疗诉求,延长重大医疗事故调查时间。
面对无效投诉泛滥,“以投诉治投诉”的反向投诉,或许是当下可行的新解法。
信息来源:医学猫
声明: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