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听澜发现,最近国际政坛的气氛有点微妙。
西方不断在各种多边会议上针对中国,尤其是七国集团(G7)这种冷战时期的“小圈子”,更是频频把中国放在“对手”的位置上。
![]()
然而,就在这种背景下,法国总统马克龙却抛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大动作:他不仅要在2025年12月踏上北京的土地,还打算亲自邀请中方参加2026年由法国主办的G7峰会。
要知道,G7一向是西方发达经济体的自家聚会,非成员国中国几乎从未被请上这个桌。
那么,马克龙邀请中方参加G7峰会究竟有何目的?
![]()
从国际视角看,马克龙的决定绝不是一时冲动。
近年来,G7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出现明显下滑,成员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比例下降,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让这个“小圈子”越来越像一个自说自话的平台。
![]()
加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合作态度时冷时热,一些欧洲国家开始反思:是不是该在国际事务中多一些自主性,而不是一味跟着华盛顿的步调走。
这就是马克龙反复提到的“欧洲战略自主”。
在他看来,欧洲应该摆脱对美国的过度依赖,在全球治理中与更多大国直接对话。邀请中国参加G7峰会,正是把欧洲主张落到实处的一步。
![]()
法国和德国已经在这方面达成了初步共识,德方“总体持支持态度”,因为他们也希望通过对华接触来提升议题的影响力与现实性。
不过,这个算盘并不只是外交理念的体现,还有很强的政治自救味道。
![]()
马克龙在国内的支持率几乎跌到历史谷底——有些民调甚至只有11%满意度。
而在国内改革阻力巨大、议会党派分裂严重的情况下,外交上的突破可能是他唯一能快速吸引注意力的舞台。
毕竟,如果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打破僵局”的关键角色,就有望在国内塑造一种“法国仍是全球重要玩家”的形象。
![]()
![]()
说到G7的现状,听澜觉得“代表性危机”是绕不开的关键词。
这个机制诞生于冷战时期,本质是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协调经济与安全政策的俱乐部。
![]()
但现在,全球经济和政治力量早已多极化,二十国集团(G20)、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更加包容的多边平台,才是真正聚合全球南北的大舞台。
在过去几年,G7的议题越来越集中在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上。
比如所谓的“供应链去风险”、应对中国的关键矿产市场主导地位,甚至把中国在台湾海峡、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写进联合声明并加以批评。
![]()
这让中国对G7一直保持谨慎,因为它很清楚这个机制的政治倾向。
中方一再强调,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部干涉,南海局势总体稳定,西方不要用挑衅手段制造紧张。
如果按照过去的逻辑,G7与中国的关系更多是对立而非合作。
![]()
但马克龙此次邀请,显然就是想打破这种“只批评不对话”的局面,让中国直接进入G7讨论全球性议题——比如气候变化、经济复苏等。
毕竟,在这些问题上,没有中国的参与几乎等于没有解决方案的可能。
![]()
然而,这种思路必然触动G7内部的神经。
日本、加拿大等国对中方参与持保留态度,美国更是担心此举会削弱其在G7的议题主导权。
所以,即使马克龙的建议得到德国支持,华盛顿依然可能在幕后拖慢节奏或设立前提条件。
![]()
![]()
从操作层面看,马克龙的高调邀请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G7是一个意识形态较为浓重的组织,其成员国在政治制度、价值观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仍秉持着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
![]()
中国作为非西方阵营的重要国家,在发展道路、社会制度等方面与G7成员国有着显著不同。
所以,中方更倾向于参与G20、金砖等多边平台,因为这些平台成员结构更广泛,规则更符合多数国家的利益诉。
![]()
而G7历史上针对中国的言论和举动,让邀请显得有些前后矛盾。
中国外交部多次公开批评G7的偏见和干涉立场,强调不要操弄涉华议题。
如果马克龙的邀请被视作单纯的政治秀而非真诚合作,北京很可能选择拒绝或仅派低级别代表出席。
![]()
再看华盛顿,美国不太可能直接支持这种“破圈”举动。
G7是美国在西方阵营内巩固共识、围堵中国的重要工具。即便特朗普曾说“不介意中国加入”,那也更像是临场的口头表态,而不是明确的政策安排。
更何况美国在关键矿产供应链、科技出口限制等领域与中国的摩擦仍在继续,对华关系远未缓和。
![]()
而在法国国内,这场“外交豪赌”如果不能快速见到成果,不仅不能提升马克龙的支持率,反而会被批评为“脱离现实”的作秀。
在经济困境和政治僵局下,民众更关注民生政策,而不是国际舞台的虚荣。
![]()
民调显示,多数法国人希望提前举行总统选举,这种压力让马克龙在对外行动上必须非常谨慎。
所以,马克龙邀请中方参加G7这件事情,其实并不容易实现。
不过听澜觉得,即使面临重重挑战,这个提议本身还是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欧洲有人在试图突破西方与中国的紧张关系,把全球治理的讨论引向更多元、更现实的轨道。
![]()
结语
听澜认为,全球事务离不开中国的参与,这已经是越来越多国际力量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西方主导的秩序在代表性和公信力上都面临挑战,未来的多边合作必然要更开放、更能包容不同的发展模式。
马克龙想在这种趋势中做“桥梁”,但桥能不能稳建,不光看法国的勇气,还要看它能否说服各方把合作落到实处。
至于这会不会成为改变西方对华关系的转折点?
听澜觉得,即便结果只是一个外交表演,它也提醒着所有人:世界的棋局在变,棋手们也在求变,但中国的角色,只会越来越重要。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马克龙考虑邀请中方领导人参加明年G7峰会”》2025年11月13日
速看前沿:《登上访华专机前,马克龙有个大胆的计划,想让中国成为G7“拼图”?美欧态度突变,中方有言在先》2025年11月17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