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利东寄来的秋拍图录,厚厚一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
![]()
不是那种冷冰冰的产品清单,每一页都写得特别细:哪台机器是原漆、快门是否全档位正常、镜头有没有拆修过、连皮套是不是原配……看得出来,他们是真的在认真对待这些老物件,而不是简单当成“二手货”处理。
![]()
翻着翻着,突然意识到:今年杭州的胶片氛围,好像格外热闹。
![]()
除了这场拍卖,还有市集、展览、摄影家讲座。听说连一些老摄影师都会来现场聊聊当年怎么用一台胶片相机跑新闻、怎么在暗房里守一整夜等一张照片显影。这种“人味儿”,是现在刷短视频永远感受不到的。
![]()
我这两年开始学中古相机,但说实话,资料太少了。网上要么是炒价指南,要么是术语轰炸,真正讲清楚“这台机器为什么特别”的内容不多。反倒是这次看拍品介绍,意外学到了不少:比如早期M3和后期版本在取景器结构上的差异,黑漆MP为什么被藏家视为“最后的手工徕卡”……这些细节,光看图片根本注意不到。
有意思的是,一边是手机厂商拼命把摄像头堆到一英寸、两亿像素、AI一键出大片;另一边,却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摸胶片机,手动对焦、算曝光、等冲洗。不是怀旧,更像是对“失控感”的一种反抗——在这个一切都被算法优化的时代,我们反而想保留一点“不确定的美”。
![]()
所以今年12月,我打算去杭州转转。
不为竞拍(大概率也买不起),主要是想见见那些真正懂老相机的人,听听他们怎么聊一台胶片相机的脾气。
最重要的是,坐在讲座后排,听一位老摄影家说说:在他眼里,一张好照片,到底和机器有没有关系。
顺便蹭蹭拍卖的热度,重在参与。
毕竟,喜欢一件事,不一定非要拥有它。有时候,站在展柜前多看一眼,就已经很满足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