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记:雪山草原间的藏羌长歌
![]()
汽车驶过汶川特大桥,风里便换了筋骨——不再是盆地的温润,而是混着酥油香的凛冽,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玛尼堆石屑气息。再往西北行,岷山的雪峰在晴空下渐显,峰顶的积雪像被神灵撒下的琼玉,草原在山脚下铺展开绿黄交织的绒毯,预告着一场关于高原的秘境之旅。这里从不是攻略里扁平的“川西环线”,是晨雾中松潘古城的箭楼托着朝阳,是正午若尔盖草原的经幡拂过马蹄,是暮色里稻城白塔的转经人踏着余晖,是星夜色达佛学院的灯火缀满山岗,每一步都踏在藏羌民族的千年诗行里。
五日的穿行像展开一卷浸着雪水的唐卡,每一页都写满川西北的密码:一页是雪山的白,刻着护林员的靴印;一页是草原的绿,凝着牧民的鞭痕;一页是经幡的彩,载着僧侣的经声;一页是碉楼的灰,藏着羌民的炊烟。没有催人的行程,只有护林员磨亮的弯刀、牧民的马鞭、僧侣的转经筒、羌寨主的银壶,这些带着体温的物件,串起了雪山的呼吸、草原的脉搏、寺庙的心跳、碉楼的肌理。
松潘古城:晨雾中的箭楼与戍边传承
松潘古城的晨雾还没漫过“延薰门”的城楼,羌族护城人王顺才的胶鞋已经踏碎了青石板上的霜花。“要趁日出前巡城,雾浓时最容易发现城砖的裂缝,这古城是川西北的门户,得细护。”他的藏青色外套沾着草屑,指节上的厚茧蹭过城楼的箭垛,那是守护这座古城的第二十二个年头——从父亲手里接过巡城锤的那天起,他就成了松潘的“城墙卫士”。
我们沿着被晨露打湿的城墙根往里走,明代的青砖还留着当年的夯痕,墙缝里的野菊沾着霜花,衬着远处的雪山,像一幅水墨长卷。王师傅忽然停在一段修补过的城砖前,手里的巡城锤轻轻敲了敲墙面:“这是2017年暴雨冲坏的,我们用老配方的糯米灰浆修补,砖都是从附近老窑场定制的,纹路都和古砖一样。”他蹲下身,打开磨得起毛的巡城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着“2024.8.15 东城墙:清理排水沟3处,加固城砖12块”“2024.10.20 北门楼:更换褪色灯笼8盏,增设古城历史科普牌4个”,纸页边缘还沾着城墙的青苔。
![]()
走到城楼的瞭望台,王师傅指着远处的岷江:“那是‘古城的血脉’,当年文成公主进藏就从这里过,现在江上的桥还是按古渡口的位置修的。”他拿起望远镜望向城外的草原:“你看那片经幡,是牧民祈福挂的,每年赛马节时,古城里全是藏羌同胞的歌声,比过年还热闹。”
晨雾渐薄时,朝阳从雪山后探出头,给城楼的金顶镀上一层霞光。王师傅忽然拽了拽我的衣角:“看!那边!”只见一群藏马从城外草原奔来,马蹄踏过的地方,晨雾簌簌散开。“2010年刚修城墙时,游客没这么多,现在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人来听古城的故事,文化是真的传起来了。”他笑着从口袋里摸出块羌绣纹样的城砖碎片:“这是修补时捡的,上面还留着老工匠的刻痕,夹在书里能记着松潘的历史。”我捏着冰凉的砖片,忽然懂了松潘古城的晨美——不是“历史古迹”的虚名,是箭楼的雄、晨雾的柔、王师傅的守,是岁月把最厚重的光阴,藏在了晨雾里的青石板上。阳光穿透雾霭时,城楼上的风铃“叮铃”作响,混着远处的鸟鸣,成了最悠远的晨曲。
若尔盖草原:正午的经幡与牧歌温情
从松潘驱车两小时,若尔盖草原的暖意已在正午阳光里漫开。藏族牧民卓玛正蹲在帐篷前整理酥油茶壶,“哗哗”的倒水声混着牛羊的咩叫:“要趁日头最暖时备茶,放牧回来的人喝了解乏,这草原是神山的恩赐,得细待。”她的藏式围裙沾着奶渍,指节上有马鞭磨的厚茧,在这片草原上放牧的第十五个年头,她的歌声已经伴着牛羊走过无数个四季。
顺着铺满格桑花的草原小径前行,远处的牦牛群像黑色的珍珠散落在绿毯上,五彩经幡在风里舒展,每一次飘动都像在诵读祈福的经文。卓玛忽然停在一处玛尼堆前,双手合十默念祈福语:“这是祖辈传下来的玛尼堆,每次转场都要添一块石头,祈求牛羊肥壮。”她拿起马鞭指着远处的湖泊:“那是花湖,每年夏天开满水藻花,黑颈鹤都会来这里繁殖,是草原的‘蓝宝石’。”
走到草原的牧民之家,藏式帐篷里飘出牦牛肉的香气。卓玛的丈夫扎西正给游客演示套马的技巧,帐篷壁上挂着十几张历年的草原照片,最旧的那张标着“2010年第一次接游客”的字样。“这是我刚学会汉语时拍的,当时帐篷还是帆布的,现在都换成保暖的藏式黑帐篷了,”卓玛摩挲着照片里的旧马鞭,“2021年雪灾时,草原上的牛羊都冻坏了,是政府和游客帮我们渡过难关,现在我们也要把草原的美分享给大家。”正午的阳光洒在草原上,把经幡染得愈发鲜亮,卓玛举起酥油茶碗,为我们敬上一碗醇厚的奶茶——奶香混着茶香,是草原的味道。
“你看那片敖包,是草原的中心,每年七月十五的赛马节,全草原的人都会聚在那里,”她指着远处的高地,“骑手们策马奔腾时,经幡在风里飘,比什么都壮观。”帐篷旁的“小小牧民”体验区里,孩子们正跟着扎西学套马的动作,当“套住”玩具马时,小脸笑得比格桑花还灿烂。卓玛忽然从口袋里摸出颗奶糖:“这是用牦牛奶做的,甜而不腻,是草原的甜意。”我嚼着奶香浓郁的奶糖,忽然懂了若尔盖草原的美——不是“湿地草原”的标签,是经幡的艳、阳光的暖、卓玛的热,是牧歌把最鲜活的诗意,藏在了正午的帐篷前。日头偏西时,她还在为游客唱藏语歌谣,歌声混着牛羊的叫声,成了草原上最动人的气息。
色达佛学院:暮色里的灯火与信仰传承
从若尔盖驱车五小时,色达佛学院的灯火已在暮色里渐次亮起。藏族僧人洛桑正蹲在经堂前整理酥油灯,“沙沙”的添油声混着诵经声:“要趁日落前点满油灯,夜色里的灯火能指引信徒,这佛学院是信仰的灯塔,得细照。”他的绛红色僧袍沾着灯油,指节上有转经筒磨的厚茧,在佛学院修行的第十八个年头,他的经声已经伴着晨钟暮鼓走过六千多个日夜。
我们沿着铺满碎石的山路往上走,红色的僧舍依山而建,像一片红色的海洋,远处的雪山在暮色里只剩轮廓,诵经声从各个经堂飘出,在山谷里交织成悠远的梵音。洛桑忽然停在一座经堂前,指着门楣上的经文:“这是《金刚经》的节选,是老喇嘛用金粉写的,历经风雨都没褪色。”他拿起酥油壶,往灯盏里添着酥油:“每天晚上都要检查一遍油灯,不能让任何一盏熄灭,这是对信仰的敬畏。”
走到佛学院的观景台,暮色已把草原染成深紫色,山下的灯火一盏盏亮起,像繁星落在人间。洛桑指着远处最亮的那盏灯:“那是大经堂的主灯,不管多晚都会亮着,供晚归的信徒祈福。”他翻开一本经卷,上面的字迹工整有力:“这是我抄了三年的经卷,马上就要送给远方的信徒,让信仰传递下去。”暮色渐浓时,诵经声愈发响亮,与远处的风声交织在一起,衬得山间愈发肃穆。
“你看那片红色的僧舍,每一间都住着虔诚的信徒,”洛桑指着山下的佛学院,“我刚来时这里的路还是土路,现在都修了石板路,来祈福的人也越来越多。”他忽然从袖袋里摸出一串佛珠:“这是用老柏木做的,转了十几年,给你留着,记着信仰的力量。”我握着温润的佛珠,忽然懂了色达佛学院的美——不是“宗教圣地”的虚名,是灯火的暖、诵经声的醇、洛桑的诚,是信仰把最质朴的光阴,藏在了暮色的山路上。夜色渐深时,他还在经堂前添油,酥油灯的光在他脸上晃动摇曳,成了佛学院最安心的信号。
桃坪羌寨:星夜下的碉楼与羌魂延续
从色达驱车返回,桃坪羌寨的灯火已在星夜里漫开。羌寨寨主汪世伦正蹲在碉楼前的火塘边添柴,“噼啪”的柴火声混着羌笛的旋律:“要趁游客睡熟前巡寨,碉楼的木梯怕潮,得看看有没有松动,这羌寨是老祖宗的根,得细看。”他的羌绣马甲沾着炭灰,指节上有木工凿磨的厚茧,守护这座羌寨的第三十个年头,他的凿子已经修补过碉楼的每一块木梁。
顺着铺着石板的寨巷往里走,千年碉楼的轮廓在星光下愈发挺拔,墙体上的羌文石刻还留着当年的印记,家家户户的窗台上都摆着羌绣饰品,处处都透着羌族的风情。汪寨主忽然停在一处碉楼前,指着墙体的裂缝:“这是2008年地震时裂的,我们用羌族老手艺‘石砌法’修补,没用一根钢筋,现在比以前还结实。”他拿起一把木工凿,在木梯的接口处敲了敲:“这是‘榫卯结构’,老祖宗传下来的,不用钉子也能把木梯固定得牢牢的。”
走到羌寨的文化广场,篝火正旺,来自各地的游客围坐在一起,羌族姑跳着沙朗舞,小伙子们吹着羌笛,笑声与歌声混在一起。汪寨主的女儿正给游客演示羌绣技艺,她手里的针线在布上翻飞,很快就绣出一朵鲜艳的羌菊。“这羌绣是我母亲教我的,现在要传给更多年轻人,”她笑着递过一块绣好的羌绣挂件,“这是羌寨的祝福,带着它能保平安。”
娘们
星夜渐深时,篝火渐渐燃成炭火,火星随风飘向夜空,与星星交相辉映。我站在碉楼顶上,望着远处草原上的点点星光,忽然觉得这川西北的美,从来不是孤立的雪山草原,而是雪山与护城人的坚守、草原与牧民的温情、佛学院与僧人的虔诚、羌寨与寨主的守护交织成的民族长歌。在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只有经幡的飘动、羌笛的悠扬,还有藏羌同胞脸上质朴的笑容,每一样都能让人读懂川西北的灵魂。
从松潘古城的箭楼到若尔盖的经幡,从色达的灯火到桃坪的碉楼,甘孜阿坝的美从来不在“川西必去”的榜单里。王顺才的巡城锤、卓玛的马鞭、洛桑的转经筒、汪世伦的木工凿,这些带着体温的物件,串起了古城与坚守、草原与牧歌、信仰与传承、羌寨与根魂。
当晨雾、正午、暮色、星夜在川西北大地上依次铺展,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雪山草原的温度,更是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人与信仰、人与民族共生的智慧。这才是甘孜阿坝最动人的底色——在雪山草原之间,光阴从来不是流逝的刻度,而是在坚守与热爱中,生长出的民族力量。离开时,口袋里的羌绣挂件、手中的柏木佛珠,都成了这场川西北之旅最温暖的纪念,提醒着我:有些风景,真的能让人读懂岁月的厚重。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