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常温奶首次下滑,乳制品企业何去何从?
常温奶,可能要失宠了。
根据马上赢品牌CT数据,2025年第三季度,虽然常温纯牛奶依旧占据乳制品市场的主导地位,占比接近40%,但整体市场份额下滑近3%,销售额下滑超过15%。
常温酸奶市场份额下滑约1%,销售额下滑超过20%。
相比之下,低温酸奶和低温纯牛奶的占比均上涨超过1%,低温纯牛奶销售额同比增速超过19%,低温酸奶同比去年则基本持平。
整体上看,乳制品行业“低温增长、常温缓行”趋势已成定局。
行业大势之下,乳制品巨头企业也都各自面临着压力、转型、突破、增长的抉择。
一、液态奶寒冬,乳企加速“换赛道”
常温液态奶遇冷,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生产过剩。
从1949年到2024年,中国人均奶类消费量从0.4公斤上涨到41.5公斤,增长了100倍
但是到2025年,这个数字出现下滑。据中国财富网消息,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雷刘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国内年人均奶类消费量为40.5公斤。
而在供给端,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至 8 月末,奶牛存栏环比减少 0.2%,但因气温逐渐降低,奶牛热应激缓解,加之单产水平不断提升,牛奶供应量增加。
另一方面,国内消费习惯正在变迁。随着国人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新鲜”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低温鲜奶逐渐侵蚀常温奶的传统市场份额。
此外,传统的整箱购买模式正在被碎片化的消费习惯所替代。便利店、生鲜电商等渠道的增多,使消费者可以更便捷地获得冷藏奶制品,减少了对可长期储存的常温奶需求。
供过于求,导致乳企不得不展开价格战,鲜奶价格持续走低,乳企们的处境也颇为艰难。
申万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19家上市乳企中,12家出现营收同比下滑。
这种情况下,一、二线乳企间的分化也在逐步加大。伊利作为行业龙头,虽然也面临业绩压力,但整体表现稳健。
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伊利股份实现营业总收入905.64亿元,同比增长1.71%;扣非归母净利润达101.03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8.73%,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蒙牛暂未披露第三季度财报,从半年报业绩对比,其与伊利的差距已经逐步加大。
2025年上半年,伊利总营收达到619.30亿元,同期蒙牛总营收415.67亿元,二者相差超过200亿。
市值方面的差距更明显。天眼查APP显示,截至2025年11月5日,伊利总市值达到1723.66亿元,蒙牛总市值则为550.5亿港元,伊利是蒙牛的3倍还多。
光明乳业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82.3亿元,同比微降1%;归母净利润为8721.4万元,降幅达25.1%,其中液态奶收入同比下降8.6%。
虽然光明乳业的核心产品之一是尚处于增长态势的低温液态奶,但因其在奶源、终端产品的规模化方面,光明都不及伊利和蒙牛,所以市场份额遭到快速蚕食。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二线乳企市场份额都会被蒙牛伊利蚕食。比如新乳业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2.26亿元,同比增长27.67%,高于券商预期。
新乳业低温奶制品业务延续了双位数的强劲增长。核心品牌“活润”系列表现稳健,新产品的收入贡献保持在两位数水平。得益于高毛利产品占比的提升,公司整体毛利率被拉动至29.5%。
一、二线业绩承压,三线乳企则多数亏损。2025年前三季度,区域乳企皇氏集团净亏损0.49亿元,经营压力显著。
随着越来越多的玩家涌入,低温液态奶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除了蒙牛、伊利之外,君乐宝的悦鲜活、网红品牌“认养一头牛”、三元乳业等乳企在低温鲜奶领域的布局也越来越多。
这种背景下,乳企们纷纷加速转型,试图减少对业态奶的依赖。2025年上半年,伊利、蒙牛、光明的液态奶收入占比分别同比减少3.24%、3.77%和4.15%。
基本盘遇到天花板,谁能够在其他业务上要来更多增量,谁的抗风险能力就更强。
比如蒙牛之所以被伊利甩开,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在奶粉与冷饮等业务上落后。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奶粉、奶酪、冰激凌业务总计为蒙牛贡献了55.57亿的营收,而伊利仅冷饮产品的规模就达到82.29亿,奶粉及奶制品业务收入更是达到165.78亿,接近蒙牛的10倍。
奶粉虽然整体市场大盘不如液态奶,但毛利率高。2024年,中国飞鹤整体毛利率66.3%,其中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毛利率71.3%。
在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国内婴幼儿奶粉开始告别低价,快速向高端化转型。经历诸多食品安全事件的轰炸,很多消费者已经将低价奶粉与假冒伪劣画等号,以至于一段时间内,奶粉价格越高,卖得越好。
伊利之所以能够在奶粉业务上开出一条新路,成功的高端化是关键。其除了积极经营自有中高端婴配奶粉金领冠,还在2021年斥资54亿港元收购了“羊奶粉一哥”澳优乳业,填补了自身超高端奶粉的空缺。
澳优业绩公告显示,2025年1—6月,澳优实现营业收入约人民币38.87亿元,同比增长5.6%。
不过,随着各大品牌的持续扩张,奶粉市场也开始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争夺。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飞鹤营收同比下滑9.36%至 91.51 亿元。相关行业分析认为,这一结果的诱因之一是竞争加剧之下,飞鹤主动降低了奶粉的渠道库存。
商业世界,没有永远的护城河,也没有一劳永逸。
二、出海、科研与多元化
面对无处不在的内卷,应对路径一般有两条:一是出海寻找新市场,二是差异化竞争。
先看出海。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发布的《2025年9月鲜活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月报》显示:
1-8月累计,我国乳制品出口量 8.60 万吨,同比增长83.8%;出口额 2.64 亿 美元,同比增长50.0%。
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中国乳制品企业的表现确实比隔壁白酒行业高出一大截。
以比较有代表性的澳优乳业为例,2025年上半年,其国际业务实现爆发式增长,澳优佳贝艾特海外市场实现营收约4.83亿元,同比增长65.7%。
其中, 中东市场增长54.2%,北美市场增长138.7%,独联体市场增长33.8%。
国产奶粉能有这样的成绩,主要原因有两个:
- 国产奶粉的品质把控做到了国际领先。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实施婴配奶粉注册的国家,注册审核涵盖了奶源基地、研发能力、生产工艺、产品检验等全产业链环节,标准极高。
- 中国乳制品企业的全球化奶源布局。
比如飞鹤在加拿大金斯顿建立婴幼儿奶粉生产工厂,利用加拿大黄金奶源带的优质奶源。
蒙牛在新西兰怀卡托地区投资建设雅士利新西兰工厂,年产能约5.2万吨基粉和2.5万吨成品奶粉。
澳优则在2024年10月完成对荷兰羊奶酪公司Amalthea Group余下50%股份的战略收购,加强了其对羊乳清这一核心原料供应的绝对优势地位。
更高的审核标准,更优质的奶源供应,国产奶粉实现对国际品牌的逆袭,理所当然。
而从消费端看,海外市场对乳制品的需求量显然更高。公开数据显示,2023 年世界人均奶类消费量达到 140 kg,是中国的3倍还多。在美国和欧洲,这个数字普遍在200kg以上。
简单来说,国产乳制品出海之所以有前景,原因在于:我们产品好,他们市场大。
从差异化竞争的角度看,中国乳制品企业都越做越“细”,各种新产品和新概念,层出不穷。
飞鹤在今年年初新发布了“乳蛋白鲜萃提取科技”;伊利则于今年5月携12项母乳研究最新成果亮相全球顶尖儿科学术峰会ESPGHAN,蒙牛则推出了有助于调控血糖的益生菌菌株Lc19。
在企业们将乳制品从消费品类生生变成科技品类的过程中,整体市场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
尼尔森IQ数据显示,婴配粉市场的消费重心已高度集中于高端产品线。
其中,“超高端+”与“超高端”产品共同占据64.7%的市场份额,而高端市场占比为24.2%,中高端及以下品类的市场空间正持续收窄。
所谓“再苦不能苦孩子”,消费降级喊了这么多年,婴配奶粉却在高端化之路上一去不复返。
除了深耕高端和走向海外,乳企们也在尝试跨界。
飞鹤母公司飞鹤健康已布局了特医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业务;
伊利和山姆合作推出的“生牛乳绿豆雪糕”;
澳优则结合中草药成分推出养胃食品NC养胃米稀。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随着竞争的深入,乳制品行业可能会推出越来越多的创新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近年来,内卷成为全社会共同讨伐的一个词,商家抱怨利润寥寥无几,工厂无法提高质量,消费者担忧买到假货,源头仿佛都指向过度竞争。
但是奶粉行业的高端化和多元化则为内卷指出了另一条路:不是所有的竞争都会导向低价内卷,只要你能够赋予商品以足够的附加值。
附加值来自哪里?
不是社交媒体上华丽的广告语,也不是打工人闻之色变的996,而是扎实的质量和创新。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
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