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传统的供需关系,涨价就是供不应求,但很多人没有想过,为什么供不应求的结果就是涨价?从微观层面上说,这个最重要的价格传导机制是如何自发实现的呢?
9个苹果10个人分,结果要么有一个人退出,要么有几个人分一个苹果,不可能出现第三种结果。
(图1)现实商业世界里,供应量小于需求量,且供应量一时难以提升,接下来,就会出现供给方只卖给挑选出的一部分需求方,如果是计划经济,就是分配配额,如果是纯粹的市场经济,挑选的标准就是价格。
这件事好像看起来很简单,但大家有没有想到,那些买不到东西的人怎么办?
如果是可选消费,贵一点,需求自然就消失了,很好理解。但如果是生活必需品,或者是工业生产中无可替代的原材料,那么,多出来的需求最终到哪里去了呢?
比如说粮食,买不到的人就会饿死了,这怎么行呢?肯定不能有人没米吃,办法就是价格贵到相当一部分人的钱不够了,每天少吃一点,以保证所有人都有米吃。
什么时候能实现供需平衡,就看米价贵到什么程度,有人才会减少饭量。如果是过去,整体收入水平不高,可能只要米贵一点,就能保持供需平衡,但到了大家都有钱的时间,米价一定会涨很多,才能让大部分人不饿死。
后面这句话听上去有点不合逻辑,但如果是纯粹市场经济,就是如此。米是低价必需品,再贵也会买,只是少买一点。如果没有政府干预,它的价格弹性是非常大的。
日本去年的米价暴涨就是这个原因,就算是这种富裕国家,也会有人因为吃不起米而少买。
但是,上面分析的都是理论状态,贵了之后,你就少买一点。但实际情况是,米价贵了之后,你反而会多买一点放在家里,以防止以后买不到。
越涨越要买的心态,投资者应该最熟悉了,这就抵消了“高价格抑制需求”的作用,所以米价越涨越买不到米,自发的价格机制反而让供需进一步失衡,如果政府不干预,最后就是一部分人饿死,一部分人家里都是米。
(图2)大宗商品其实是一样的,价格刚刚开始上涨时,一部分需求推后,一部分需求退出,以缓解供需平衡,但如果价格涨得太快,反而会造成“虚假”的需求,一部分下游厂商产生“囤货心态”,把未来需求前置,还会有经销商囤积居奇赚差价。
所以大宗商品涨价过程中,会出现大量虚假需求和需求前置,一旦产能恢复,价格下行趋势确定,需求必然现出原型,就是一轮新的暴跌周期。
这就是强周期的来源。
更多投资机会分析和最新全球资产配置方案,见图3和图4。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