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G20峰会还有几天,中日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张。
南非会议还没开场,11月1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就明确表态,在G20峰会期间中方没有与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会谈的安排。
这次中方选择了“零接触”,传递的信号非常清楚,对这届日本新政府,中方暂时没什么期待。
这是经过衡量之后的战略判断,从高市上台以来的发言和动作来看,已经能够判断,外交讲究的是诚意和底线,面对挑衅且不承认错误的人,暂时也不值得谈。
![]()
高市早苗一上来就踩线,外交气氛迅速变冷
高市早苗刚刚上任还没多久,面对中国,她选择的第一步,不是沟通,而是挑衅。
她在日本国内高调发表涉台言论,声称“台海局势牵动日本安全”,还暗示日本自卫队未来可能介入相关事务。
台湾问题是中国最不能碰的底线,高市的言论等于是直接在公开场合上对中国挑衅。
![]()
而且,她说出这些话之后并没有收回,反而在日本国内博得了一些支持。这让中方更加清楚,这是有意为之。她想通过对外强硬的姿态,在国内积累政治声望。
更微妙的是,在她发表讲话前不久,中日还有过一次简短互动。但这场面刚刚过去,紧接着她就转移到台海议题上,中方的反应自然也就变得更直接。
这种“刚握完手就翻脸”的行为,既是态度问题,也是信任问题。
![]()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方会在G20前就直接拒绝安排会见,外交不是谁先开口谁就有机会,而是看对方是不是拿合作当回事。如果高市政府的核心立场是把中国当成对手,那中国也没必要陪着演戏。
中方不再劝说,开始多线反制
面对这种公开踩线的态度,难以再去讲“合作空间”。于是,反制的方式也变得更加明确和多元。
从经济到外交再到军事,中方开始从多个角度释放信号,告诉日本,既然做了选择,那后果日本也得承担。
在经济方面,中方先是对赴日留学和旅游发出提醒。
![]()
中国游客是日本服务业的重要支撑,一旦这部分流量减少,影响不只是短期的收入下降,更可能波及整个对华依赖程度较高的产业链。中方的意思很清楚,如果日本在政治上持续对抗,那经济上的风险也由日本自己承担。
外交方面,高市政府上台后,曾在对华政策上保持强硬倾向,而原本在中日关系中起到缓冲作用的公明党,如今已经被排除出执政联盟。
这意味着,日本政府在对华沟通上的“管道”越来越少,声音也越来越单一。中方看到的,就是一个越来越右倾、越来越不愿沟通的日本政府。
![]()
与此同时,近段时间,中国海军在相关海域的演训活动频繁出现,不管是大型驱逐舰的出动,还是两栖舰的部署,都是在传递一个意思,中国不怕对抗,也不会退让。
如果日本在台海问题上越走越远,那中方也会用实际行动表明态度。
此外,稀土问题也开始成为潜在的博弈点。中国掌握全球绝大部分稀土精炼能力,而日本对稀土的依赖极高。这也是一种提醒,日本如果继续在政治上做出极端选择,那中国也有足够的工具应对。
![]()
拒绝会见,是战略判断
G20峰会本是日本能与中方会面缓和气氛的机会,但中方表示没有安排,这是战略上的重新评估。
从高市目前的态度来看,日本政府不是一个可以通过对话“拉回来”的对象。这次拒见,其实不只是对高市个人的回应,更是对整个日本新政府的一次定性。
中国看得很清楚,高市政府上台后,在外交、安全、意识形态上都表现出更明显的对抗意识。
![]()
不仅如此,这种拒绝也是在对其他国家传递信号。中国的核心利益不是可以拿来讨价还价的东西,谁想碰红线,就要做好承担后果的准备。
而且,中方也不是在搞“单边封锁”,而是用实际行动告诉国际社会,中国欢迎合作,但不接受挑衅。
更早之前,中国曾在部分领域对日释放出缓和信号,比如恢复部分经济合作。但高市政府的出现等于又把这些努力推回原点。
![]()
如果日本一边享受经济合作的好处,一边在政治上不断挑衅,那这样的关系也就没有继续维持的必要。
中日关系正在经历结构性转变
这次中方提前回应,反映出中日关系正在经历的结构性下滑。
过去几十年,中日之间虽然有摩擦,但大体还是在一个“分歧可控、合作可期”的框架里。
但现在这个框架正在遭到破坏,特别是在台海、地区安全、意识形态等问题上,日本的挑衅越来越明显,双方的立场越来越难调和。
![]()
如果日本继续在对华政策上靠近对抗路线,那么中日之间的互动空间就会越来越小。
而且,这种趋势不是暂时的,而是由日本国内政治结构变化所推动的。当右翼势力掌握话语权,外交政策也就不再以稳定为目标,而是以立场鲜明来换取支持率。
对日本来说,如果打算一路走到底,那中方也会做好准备,把反制做到各个层面。中日关系能不能止跌回稳,在于日本愿不愿意收回那些已经越界的政策和言论。
不见面,不等于不回应
这次G20前的拒见,不是彻底关闭沟通的渠道,而是把态度放明。
![]()
中方不愿在没有诚意的情况下进行象征性互动,也不打算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妥协换取表面和平。日本政府如果继续在台海问题上挑衅,中国的反制会更加系统化、长期化。
对外界来说,这场博弈其实已经不只是中日之间的双边摩擦,而是一次关于“底线在哪里”的国际政治测试。
![]()
中国已经亮明,底线不能碰,碰了就要付出代价。至于日本是不是愿意调整,愿不愿意回到理性轨道上来,那就要看高市政府接下来怎么走了。
参考信息:
日本外务省高官来谈,中方没有G20见高市早苗计划——新民晚报2025-11-18 10:4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