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营报
中经记者 张英英 吴可仲 成都报道
11月17日至20日,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在成都召开。在此期间,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风光火储分会会长王力军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光伏和储能产业已实现“规模领先”,但“规模领先”并不直接等同于“技术领先”或“产业链强健”,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才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王力军表示,“规模领先”为我国在全球光储市场中赢得了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但要实现持续、健康、有价值的发展,必须筑牢“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这一基础。
王力军指出,当前我国在部分关键材料、核心工艺装备及尖端技术(如某些新型电池技术、精密传感器、高端芯片等)领域仍存在对外依赖或尚未突破的环节。因此,未来在提升产业链国际竞争力上,需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强化前沿与颠覆性技术研发布局。不仅要巩固成熟技术路线优势,更要瞄准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新一代高效电池技术、全固态电池、智能光伏、长时储能等前沿方向,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储备。
二是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聚焦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部件、高端装备等薄弱环节,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这符合《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政策文件中关于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要求。
三是提升智能制造与质量管理水平。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在制造环节的深度应用,实现降本增效和品质提升。建立健全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和追溯体系。
四是构建健康有序的产业生态。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反内卷”、治理无序竞争的政策导向,引导企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质量、品牌和服务的竞争。加强行业自律,防止低价劣质产品扰乱市场。
五是深化国际合作与标准引领。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坚持开放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编辑:董曙光 审核:吴可仲 校对:翟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