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新华社发表新华视评:汽车行业“浮夸风”“巧嘴风”当刹,对汽车行业乱象点名批评: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备受瞩目。然而,在产销两旺的背后,一些值得警惕的行业隐忧也逐渐浮现。
当前,部分车企陷入“重营销轻研发”“重概念轻实用”的竞争误区。发布会沦为专业术语与浮夸话术的秀场,零部件命名追求“武侠风”,普通技术被刻意神秘化,配置名称越来越难记、难懂,被网民批评为“语言腐败”。
更有甚者,通过“拉踩同行”“阴阳友商”等手段博取关注,迷信“黑红也是红”“有了流量就是成功”,让消费者在信息轰炸中掉入营销陷阱。
“浮夸风”“巧嘴风”还吹向销售数据。有的车企热衷于发布“几分钟破万”等亮眼战绩,甚至出现“订单注水”等乱象。频繁发布、周期过短的数据榜单逐渐异化为营销工具,既干扰消费者判断,也加剧行业内卷。
新华视评|汽车行业“浮夸风”“巧嘴风”当刹
今年以来,针对汽车行业的营销乱象,以新华社为代表的官媒多次下场表态:
8月7日晚,CCTV2央视财经针对引发热议的“理想i8与乘龙卡车的碰撞测试”的热门事件,指出其是以“评测之名搞营销,挑战公众常识”。
![]()
9月27日,由国务院举办、中宣部领导和管理的中央级党报经济日报发表社论《该给车企订单泡沫挤挤水分》,直指新能源汽车行业“订单水分越注越多,订单泡沫越吹越大”的乱象,已引发监管关注和行业反思。
![]()
9月30日,对于国内新能源车企订单“注水”的做法,新华网发文《莫让“注水”订单透支汽车行业未来》,并指出汽车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产品与服务的竞争,而非“数字游戏”。随着消费者日益理性、监管日趋严格,“注水”订单的生存空间必将越来越小。
![]()
11月10日,第一财经日报作为权威媒体,对车圈中“大字吹牛,小字免责”的不良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与严厉痛批。
良好的营商环境将带动中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今年9月,工信部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针对个别领域的夸大和虚假宣传,恶意诋毁攻击等网络乱象,工信部将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规范宣传行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11月,网信办发布通告,一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账号被依法处置,这些违法违规行为包括:发布贬损性信息、恶意诋毁攻击企业、巧立名目发布汽车销量榜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