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迎来成立32周年纪念日,创始人俞敏洪站在南极的冰川上,眺望着茫茫雪原,写下了一封饱含激情的内部信,试图用“翡翠冰山”和“企鹅精神”激励员工。
然而,这碗热气腾腾的“心灵鸡汤”,到了员工手里,却成了一碗“冰镇苦瓜汁”——又冷又苦,谁还愿意喝?还有员工冷冷回贴:“我们今夜都是南极人!”
这并非俞敏洪第一次遭遇“鸡汤翻车”。从早年“奋斗者文化”到如今的“南极精神”,他想用情怀凝聚人心,结果却引来一片吐槽:“老板在南极看企鹅,我们在工位做报表”、“企鹅不用加班,我们要”。
![]()
这场“南极鸡汤惨案”,折射出一个尖锐的职场现实:当老板在谈“诗与远方”时,员工只关心眼皮底下的“工资与下班”。
看来,俞敏洪的“远方”与员工的“苟且”很难对上焦。俞敏洪在南极感叹“企业精神”,而员工在北京熬夜赶KPI。这不仅是地理差异,更是阶层鸿沟。老板可以随时切换“旅行+思考”模式,而普通员工只能困在“996+房贷”的现实里。当你在南极思考人生时,我在出租屋计算工资与房租的差距,这碗鸡汤,怎么喝?
![]()
那封内部信里,“我”出现了17次,“南极”提了5次,却没几个字提到“加班”、“调薪”、“晋升”。员工听完后,心里只有一句话:“老板,你说得太鸡婆正确了,我也顺便感动一盘了,但我的房贷谁来还?”职场沟通不是老板一个人的TED演讲,而是双向的情绪共振。
“企鹅精神”听起来很浪漫,但员工更关心的是“年终奖精神”、“调休精神”。新东方财报显示,净利润暴跌73.7%,业务转型压力全落在基层,这时候谈“远方”,不如先解决眼前的“苟且”——加班、薪资、职业焦虑。理想不能当饭吃,星空不能过度仰望,但工资能。
显然,时代变了,员工的“精神需求”也在升级。90后、00后职场人早就不吃“画饼充饥”那一套了。他们更看重:公平报酬(别让“奋斗”成为低薪的遮羞布);清晰发展(晋升通道别像迷宫似的);被尊重的感受(别让“企业文化”沦为PUA话术)。
![]()
调查显示,70%的离职员工并非因为钱少,而是“获得感不足”。当老板还在用“感恩教育”激励团队时,员工早已进化到“等价交换”模式——你给我多少尊重,我还你多少忠诚 。
那么,老板到底该怎样“共情”?答案颇为简单,那就是别做“南极导游”,当个“职场队友”。少谈“我当年如何奋斗”,多问“你现在最需要什么”。真正的领导力不是站在高处指点江山,而是蹲下来看看员工的鞋底磨破了几双。
与其高谈“企业愿景”,不如先解决当月的“加班费”、“调休制度”、“晋升机制”。员工要的不是“精神股东”,而是“真金白银的合伙人”。
![]()
俞敏洪的成功在于“把苦难熬成鸡汤”,但员工更希望老板能“把鸡汤熬成实际的福利”。与其让员工仰望你的“诗与远方”,不如陪他们一起解决“眼前的苟且”。有道是:
老板南极游,员工PPT愁。
情怀千般好,房贷几时休?
远望企鹅志,近忧KPI。
共情非口号,薪火照前路。
#俞敏洪连发10条南极视频##俞敏洪南极发全员信为啥大家听不进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