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月创奇迹!美军无人战机下饺子,改写空战规则,中俄咋接招?
2025 年 10 月 31 日,加州维克托维尔的机场上空,一架没有驾驶舱的喷气式飞机呼啸升空。这架安杜里尔公司的 YFQ-44A “狂怒” 无人机,完成了人类空战史上的关键一跃。
而就在两个月前,它的直接对手 —— 通用原子 YFQ-42A 已经抢先完成首飞。
不到两年时间,美军 CCA(协同作战飞机)计划的两款原型机相继落地,这可不是简单的装备更新,而是AI 驱动的无人空战竞赛,已经进入刺刀见红的阶段。
以前只能在科幻片里看到的场景,现在真真切切地走进了现实。
说句实在话,556 天造出一架能跟 F-35 并肩作战的无人战机,这速度放在传统军工圈里简直是天方夜谭。
要知道,洛马、波音这些巨头搞一款新机,没个五六年根本拿不下来,而安杜里尔这家初创公司,只用了不到 18 个月就搞定了首飞,背后的门道可不简单。
![]()
首先是找对了 “捷径”—— 精准并购。2023 年 9 月,安杜里尔一眼看中了陷入资金困境的蓝色力量技术公司。
当时这家小公司已经把 “狂怒” 的核心设计、风洞测试都做完了,就差最后一步量产推进。安杜里尔果断出手收购,直接省去了从零研发的时间成本,相当于捡了个 “现成的半成品”。
更关键的是软硬件的无缝衔接。安杜里尔的看家本领是 “莱格” AI 软件平台,这东西能整合各种传感器数据,还能指挥无人机、无人舰艇协同干活。
把这套 “超级大脑” 装进蓝色力量的成熟硬件里,就像给高性能跑车装了顶级智能系统,研发周期自然大幅缩短。
你发现没,这种 “收购成熟技术 + 嫁接自研核心” 的模式,让安杜里尔在 CCA 项目竞标中直接逆袭。
要知道,洛马、波音这些军工老大哥都在竞争中出局,而这家成立没几年的公司,却拿到了美军的关键订单。
![]()
更有意思的是,“狂怒” 还能模拟歼 20、苏 57 的飞行性能,成为美军训练中的 “假想敌”,一身两用的性价比直接拉满。
而且它的硬件选型特别务实,没用昂贵的军用定制部件,而是选了商用现成货。
比如发动机用的是威廉姆斯国际 FJ44-4M 涡扇发动机,这玩意儿在商用公务机上已经跑了数百万小时,供应链成熟还便宜。起落架也是通用款,不用专门定制,既降低了成本,又简化了后续维护。
我跟你讲,“狂怒” 最牛的不是飞得快、成本低,而是它的 “自主作战本事”,这跟 “捕食者” 那种需要人遥控的无人机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它能自己完成起飞、导航、找目标,甚至在模拟空战中做出 9 个 G 过载的高难度机动,遇到突发威胁反应比人还快。
![]()
地面人员根本不用手把手操控,只需要当 “任务指挥官”,下达 “执行任务” 或者 “取消任务” 的宏观指令就行。但有个硬规矩:任何要命的攻击动作,都必须经过人类授权,这也是美军目前的伦理底线。
作为 “忠诚僚机”,它的核心作用就是给有人战机当 “黄金搭档”。按照美军的规划,未来 1 架 F-35 或者第六代 NGAD 战机,要搭配 2 架 CCA 无人机。
这些无人机会冲在最前面,干那些最危险的活儿 —— 比如侦察敌情、压制敌方电子设备、打击防空系统,既保护了飞行员的安全,又能让有人战机的作战效能翻好几倍。
更值得关注的是,安杜里尔已经和 OpenAI 达成合作,要把生成式 AI 用到军事领域。这意味着 “狂怒” 的 “大脑” 还在升级,未来识别目标、判断战场态势的能力会更强。
按照计划,2026 年它就要完成首次实弹射击,之后还要搞多机编队和有人机协同测试。
不过有意思的是,同样参与 CCA 项目的通用原子,走的是另一条路。
![]()
它们的 YFQ-42A 首飞时还是靠地面站操控,主打 “循序渐进”,避免技术风险。而安杜里尔一上来就搞半自主飞行,底气就是自家的 AI 软件够硬核。
美军也乐得看到这种 “双轨并行”,能更快摸清不同技术路线的优劣。
美军对 CCA 的期待极高,计划未来五年部署 1000 架左右,每架单价控制在 2050 万到 2750 万美元之间,只有 F-35 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毕竟现在美军飞行员和先进战机都不够用,这些低成本无人机正好能填补缺口,成为高效的 “力量倍增器”。
从另一个角度看,安杜里尔的目标远不止造几架原型机,而是要实现 “超大规模量产”。
它们在俄亥俄州哥伦布市建的 “Arsenal-1” 超级工厂,占地足足有 46.5 万平方米,相当于 65 个足球场那么大,计划 2026 年上半年就正式投产。
![]()
这座工厂初期会雇佣 300 名工人,未来最多能扩到 4000 人,不仅能生产 “狂怒” 无人机,还能造拦截弹、巡航导弹等多种武器。
更厉害的是,工厂旁边就是机场,有两条 3650 米长的跑道,生产出来的战机直接就能试飞、交付,效率拉满。
安杜里尔的野心是,未来能在美国各地的工厂灵活生产,就算战时某座工厂出问题,也能快速切换产能,满足前线的补充需求。
这种 “低成本、大规模” 的思路,已经引发了全球连锁反应。
俄罗斯的 S-70 “猎人” B 无人机,重达 20 吨,比三架美军 “死神” 还重,航程能到 6000 公里,在叙利亚战场已经实战出击 38 次,精准打击了 17 个目标。
![]()
2025 年新款还会换装隐身喷口,搭配苏 - 57 组成 “蜂群集群”,四架无人机配一架有人机,战力相当强悍。
土耳其的 “红苹果” 无人机也不甘示弱,刚完成国产 AESA 雷达测试,还集成了只有五代机才有的嵌入式光电瞄准系统,能在不破坏隐身性的前提下,远距离跟踪目标、引导导弹攻击。
现在已经有 37 个国家跟土耳其签了无人机出口协议,它也成了全球无人机出口的领军者。
咱们中国在这方面也没落下,“枭龙” 战机早就实现了和无人机的协同作战,各种察打一体无人机也形成了体系化战力。
现在全球都看明白了,未来空战不再是单机对决,而是 “有人机 + 无人机” 的体系化对抗,谁能搞出规模化、低成本的无人作战集群,谁就能掌握空中主动权。
但光鲜背后也藏着大问题。这些军事 AI 系统有个 “双重黑箱” 的麻烦,算法本身不透明,再加上军事保密,外界根本没法监督。
![]()
以色列之前用类似的 AI 系统标记目标,误判率高达 10% 却还在继续用。所谓的 “人类在环”,到了紧张的实战中,很可能变成 “按下授权键就失控”。
而且美军的 CCA 为了控制成本,只优化了打击、侦察等特定任务,其他场景下表现并不给力,想完全取代有人战机还不现实。
无舱战机的升空,不是武器的简单升级,而是战争形态的彻底改写。未来的天空,可能就是少数人类飞行员,指挥着成群结队的 AI 僚机在打仗。
但技术跑得再快,也不能没了规矩。没有约束的 AI 空战,迟早会变成一场灾难。与其扎堆比拼谁的无人机更能打,不如先坐下来定好共同的游戏规则。
![]()
毕竟武器的终极目的是止战,而不是让战争变得更残酷、更没底线。咱们得明白,赢了技术竞赛,丢了伦理底线,最后可能没有真正的赢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