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中国空军成立76周年之际,空军宣传部门特意用一部微电影《梦远》,首次官宣了攻击-11隐身无人机的服役,并放出了攻击-11与歼-20、歼-16D组成编队协同飞行的画面,引发了外界的关注。
![]()
图注:俄军事网站的报道原文
日前,俄罗斯知名军事网站topwar专门刊登一篇文章,对攻击-11的技术突破和作战意义给予高度评价,文中明确指出,攻击-11作为有人战机的“忠诚僚机”,其服役意味着现代空战模式已迈入有人-无人协同的新时代。
同时,文章也不忘提及俄罗斯自家的S-70“猎人”隐身无人机,强调该机型同样以苏-57战斗机的“忠诚僚机”为发展定位,与攻击-11遵循着相同的作战思路。
不过在报道下方的留言区,俄罗斯军迷却绷不住了。有军迷直言:“现在中国人也有了‘猎人’,但我们的‘猎人’在哪里?——难道已经过时了吗?这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
图注:俄罗斯军迷抱怨自家S-70无人机进展缓慢
在他们看来,俄罗斯作为传统军事强国,在新型装备研发上本应走在前列,如今中国同类装备已然形成战斗力,而自家的“猎人”却仍杳无音信,这种落差让他们难以释怀。
更有军迷表达了对研发进展的深度怀疑:“关于‘猎人’隐身无人机的消息已经沉寂太久了。他们最近报道了‘阿玛塔’坦克已经臻于完善,同时报道了苏-75战斗机的原型机已经升空,却对‘猎人’只字不提。”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抱怨并非空穴来风,毕竟自2019年“猎人”首飞后,俄罗斯官方就极少主动披露该项目的具体进展,与其他装备的高调宣传形成鲜明对比,也难怪军迷会忧心忡忡,甚至猜测项目可能遭遇重大瓶颈。
![]()
图注:S-70“猎人”隐身无人机
从装备定位和设计理念来看,俄罗斯S-70“猎人”与中国攻击-11确实有着高度相似性。它也采用经典的飞翼布局,机身也大量使用复合材料并涂抹隐身涂层,核心使命就是作为苏-57的“忠诚僚机”执行协同作战任务。
按照俄军的设想,在未来空战中,“猎人”将凭借隐身优势前出战场,执行侦察监视、电子干扰、诱敌欺骗等高危任务,为苏-57开辟安全通道,同时可利用内置弹舱携带精确制导弹药,对地面雷达站、指挥中心等关键目标实施打击,形成“有人机指挥+无人机突击”的作战模式。
这与攻击-11配合歼-20执行的协同作战任务很相似,都代表了当前先进空战体系的发展方向。
![]()
图注:攻击-11配合歼-20、歼-16D执行协同作战任务
不过相比攻击11的精湛工艺,S70还是太粗糙了。其尾部采用的117S航空发动机保留了圆形尾喷口,未做任何隐身优化处理,这使其后部的雷达探测信号非常突出,容易暴露目标。
有军事专家评价,S-70当前的隐身水平仅相当于中国10多年前“利剑”无人机的状态,在现代防空体系面前,这样的隐身性能很难满足实战需求。
而除了隐身设计的硬伤,智能联网作战技术的滞后更是制约S-70发展的关键。
“忠诚僚机”的核心并非单纯的无人机平台,而是背后的协同作战系统,这需要通过高速数据链实现有人机与无人机之间的实时通信、态势共享和自主协同,对人工智能算法、数据链传输速率、抗干扰能力等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
而俄罗斯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想要完成技术突破实际上非常困难。这也可能就是S70难产的关键原因。
此外,近年来受国际制裁和俄乌冲突的影响,俄罗斯经济持续承压,国防预算不得不向战略核力量、前线作战装备等优先级更高的领域倾斜,分给新型无人机研发的资金相对有限。同时,俄罗斯军工体系在精密制造、供应链稳定性等方面也存在不足,部分关键零部件的生产面临瓶颈,这也导致S-70的测试和量产工作难以按计划推进。
在此背景下,一边是中国攻击-11正式服役,一边是俄罗斯S-70“猎人”在测试阶段徘徊不前,批量列装形成战力仍是一个未知数。对于有着深厚军事情怀的俄罗斯军迷来说,这种“别人的装备已上战场,自家的装备还迟迟杳无音信”的滋味,确实格外不好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