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当托马斯・图赫尔公布最新一期英格兰队名单时,所有球迷都看清了一个残酷现实:25人的阵容里,只有32岁的哈里・凯恩一位正统中锋。
拉什福德、福登、戈登和鲍恩这些攻击手,虽能临时客串中路,却终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九号位。
凯恩在德甲依旧保持着稳定的进球效率,但他早已成了英格兰中锋在五大联赛的“最后火种”。
上世纪九十年代,希勒、科尔、福勒等本土射手群雄并起的荣光,如今只剩追忆。
本赛季英超英格兰中锋总进球数按节奏或将只有38球,这一数字甚至接近当年希勒或科尔的个人单季进球水平。
从U21梯队到成年队,英格兰九号位的断层肉眼可见,凯恩之后,三狮军团的锋线大旗谁来接?这道难题,正让英格兰足球陷入深深的焦虑。
一、断层触目惊心:从国家队到青训的全面告急
英格兰队对凯恩的依赖,在最新一期名单中被赤裸裸地展现。
![]()
32岁的凯恩不仅是球队的进攻核心,更是唯一靠谱的正统中锋,这种“孤注一掷”的选人模式,背后是无人可用的无奈。
沃特金斯需要休整,索兰克伤缺数月,刚从伤病中恢复的利亚姆・德拉普,成了为数不多能指望的年轻本土中锋,可他的大赛经验还远远不够。
俱乐部层面的情况同样惨淡,本赛季英超联赛中,仅有八名英格兰正牌中锋获得过出场机会。
这八人中,22岁的德拉普是唯一一个年龄低于26岁的球员,其余七人都已过了当打之年的黄金期。
更让人担忧的是年轻球员的储备,英格兰U21梯队中,目前只有曼城小将迪文・穆巴马一名中锋。
这位被寄予厚望的新星,至今还没有在英超联赛中取得过进球,实战能力尚未得到检验。
回顾英超历史,如今的窘境更是让人唏嘘。1992-93赛季英超刚成立时,有20名英格兰前锋能在单赛季进球上双,本土射手群百花齐放。
可上赛季,整个英超只有沃特金斯(16球)、德拉普(12球)和维尔贝克(10球)三名英格兰前锋达成这一成就,创下英超时代最低纪录。
本赛季的情况更加糟糕,截至目前,英格兰本土前锋在英超的总进球数只有11个,按照这个节奏发展,全赛季总进球数可能仅为38球。
要知道,当年阿兰・希勒巅峰时期,单赛季就能贡献30+进球,如今整个英格兰本土中锋群体的进球数,还不及传奇球星的个人表现。
这种断崖式下滑并非偶然,而是多年来持续累积的结果,从成年队到青训梯队,英格兰九号位的人才储备已经出现了严重断层。
二、外援挤压:本土中锋的出场机会被大幅压缩
前英超射手、BBC评论员克里斯・萨顿一针见血地指出,英格兰中锋断层的首要原因,是本土球员的出场时间严重不足。
上世纪九十年代,英超联赛的外援政策相对宽松,但优质外援的数量有限,各支球队的锋线主力几乎都是英格兰本土球员。
希勒在布莱克本和纽卡斯尔常年稳坐主力,科尔、福勒分别是曼联和利物浦的当家射手,谢林汉姆、赖特等老将也能占据一席之地,本土中锋们有充足的比赛机会打磨技术。
可如今的英超早已今非昔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支球队不惜斥巨资引进顶级外援前锋。
![]()
本赛季英超赛场上,纽卡斯尔的沃尔特马德、阿森纳的约克雷斯、利物浦的埃基蒂克等外援中锋占据了主力位置,他们拿着高额转会费和薪水,自然成了球队的优先选择。
英格兰本土中锋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大部分球员要么在伤病中挣扎,要么只能在替补席上消磨时光。
数据统计显示,本赛季英超的英格兰前锋中,只有维尔贝克、沃特金斯和卡尔弗特-勒温的首发次数超过3场。
恩凯蒂亚、索兰克和巴恩斯等球员甚至没能获得一次首发机会,长期缺乏实战锻炼,让他们的成长速度大打折扣。
即便是在沙特联赛表现出色的伊万・托尼,15场比赛攻入11球,回到英格兰队也只捞到过一次替补出场的机会,之后便再未入选。
外援的强势涌入,不仅让本土中锋的出场时间骤减,更加剧了竞争压力。
俱乐部为了追求短期成绩,更愿意信任已经证明过自己的外援,而不愿给本土年轻中锋试错的机会。
这种急功近利的选择,导致英格兰本土中锋陷入了“缺乏机会→状态下滑→更没机会”的恶性循环,人才培养自然难以为继。
三、战术变革:传统中锋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
如果说外援挤压是外部因素,那么战术体系的演变,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中锋的生存状态。
![]()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英超,虽然战术风格多样,但双前锋组合是主流套路,442阵型被广泛采用,传统中锋在禁区内的抢点、接应和射门能力,是球队进攻的核心。
当时的中锋不需要过多参与防守和组织,只要能在禁区内把握住机会,就是合格的九号位,这种战术环境为本土中锋的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
可随着现代足球的发展,战术理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单箭头战术逐渐成为主流,甚至不少球队直接采用无锋战术,让伪九号或内切型边锋承担进球任务。
2011年世俱杯决赛,巴塞罗那采用4-6-0无锋战术击败桑托斯,梅西等球员的成功,让这种战术理念迅速风靡全球。
传统中锋“站桩等待、禁区射门”的踢法,渐渐被时代淘汰,现代足球要求前锋具备更强的跑动能力、控球技术和传球意识,需要参与到球队的整体传控中。
曼城、阿森纳和曼联等英超豪门,虽然近年来重新重视中锋位置,但他们引进的几乎都是外援。
这些外援不仅能进球,还能串联进攻、回撤组织,更符合现代战术的要求,而英格兰本土中锋大多还是传统类型,难以适应战术变革。
迈克尔・欧文就曾表示,以他当年的身体条件,放在现在可能会被安排成边锋。
“我年轻时靠与锋线搭档配合成长,但这种双前锋的培养路径已经几乎消失。”
战术体系的变革,让传统中锋的重要性不断下降,即便是有潜力的本土年轻球员,也很难在主流战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进一步加剧了九号位的人才断层。
四、青训跑偏:年轻人不愿再当“禁区苦力”
![]()
阿兰・希勒作为英格兰传奇射手,在分析中锋断层问题时,直指青训层面的核心症结。
他认为,如今的青训体系让孩子们更想踢组织者或边锋,而不是承受对抗、长时间无球跑动的传统中锋角色。
“每个人都想要更多触球机会,所以没人愿意当那个在前场等球的人。”希勒甚至怀疑,如果他今天重新长大,可能也不会成为纯中锋。
在现代足球青训中,传控理念被广泛推崇,教练更注重培养球员的控球能力和传球意识,鼓励孩子们参与到进攻组织中。
中锋位置因为触球机会少、对抗强度大,成了不受欢迎的角色。
孩子们都想成为萨卡、拉什福德这样的边锋,既能带球突破,又能频繁射门,还能获得更多关注,没人愿意在禁区内做“脏活累活”,默默为队友创造机会。
青训理念的跑偏,直接导致了本土中锋后备力量的匮乏。
上世纪九十年代,青训体系会专门培养中锋的禁区嗅觉、抢点技术和射门能力,一批批优质本土射手应运而生。
可现在的青训更注重“全能型”球员的培养,年轻球员从小就被要求掌握多项技能,反而忽视了中锋位置的专项能力训练。
更严重的是,双前锋培养路径的消失,让年轻中锋失去了成长的土壤。
过去,年轻中锋可以在与搭档的配合中积累经验,学习如何跑位、如何接应,但现在单箭头战术成为主流,年轻球员缺少了这样的锻炼机会,即便天赋出众,也很难成长为顶级中锋。
青训层面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这也意味着英格兰中锋的断层危机,可能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结语
32岁的哈里・凯恩依旧是世界级中锋,但他终究会老去,英格兰足球不能永远指望这一棵“独苗”。
从国家队名单的尴尬,到英超赛场的人才凋零,再到青训体系的理念跑偏,英格兰九号位的断层,是外援挤压、战术变革和青训失误共同作用的结果。
上世纪九十年代本土射手群雄逐鹿的场景,如今成了老球迷口中的美好回忆。
萨顿调侃自己都想重新系上球鞋,这看似玩笑的话语,背后是对现实的无奈与焦虑。
“如果一个英格兰前锋现在能把球踢正,他大概就能进入世界杯名单”,这句话既反映了人才的匮乏,也道出了英格兰足球的痛点。
要解决九号位断层的问题,需要俱乐部给本土中锋更多出场机会,需要青训体系调整培养理念,更需要战术层面重新重视传统中锋的价值。
凯恩之后,谁能接过英格兰九号战袍?这不仅是三狮军团的难题,更是英格兰足球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长期挑战。
否则,当凯恩退役的那一天,英格兰队可能真的要面临“无锋可用”的窘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