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外国山海经”“AI山海经”等AI魔改(指利用AI技术对原作品进行大幅或颠覆性改编的行为)内容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甚至渗透到低龄群体中。与此同时,包含血腥暴力、恶搞低俗内容的“邪典动画”也借助AI技术卷土重来。部分经AI魔改后的内容还被制作成商品,在电商平台销量不俗。
AI魔改内容近期在网络掀起热潮,不仅渗透低龄群体,还催生了包含血腥暴力、恶搞低俗元素的“邪典动画”,甚至衍生出热销商品。AI技术赋予内容创作新活力的同时,也让内容魔改的边界模糊化,若不及时规范,恐将引发多重风险,偏离发展轨道。
AI魔改的走红,本质上是技术与流量逻辑的碰撞。AI能快速生成视觉冲击力强、脑洞大开的内容,契合当下用户对“新鲜感”的需求,尤其《山海经》这类自带奇幻色彩的IP,经AI重构后更具传播力。但流量的逐利属性,让部分创作者、商家忽视了内容的底线——低龄群体缺乏辨别能力,却成为这类内容的首要受众;血腥暴力、低俗恶搞的“邪典动画”,借AI技术规避监管、扩大传播,甚至通过商品化实现利益闭环,形成“内容制造—流量收割—商业变现”的灰色链条,严重背离了内容创作应秉持的价值导向。
从社会影响来看,这类偏离正轨的AI魔改,正在侵蚀文化根基与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一方面,过度魔改可能消解传统文化的内核。《山海经》承载着古人对世界的认知与精神追求,若被随意篡改成充斥暴力、恶俗的“猎奇素材”,不仅会误导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会让文化传承失去严肃性与敬畏感,陷入“为流量牺牲内涵”的困境。另一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伤害更具隐蔽性。低龄群体处于认知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AI生成的暴力、低俗内容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其行为模式与价值判断,甚至引发模仿风险,这种“看不见的伤害”,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AI魔改的失序,也暴露了监管与行业自律的短板。当前,AI技术的应用边界尚未明确,内容审核机制难以完全适配AI生成内容的复杂性与迭代速度,导致部分违规内容得以传播;部分平台为追求流量与收益,对违规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主体责任缺失;创作者与商家则在利益驱动下,漠视法律与道德底线,将技术滥用作为“流量密码”。多方协同的缺失,让AI魔改在灰色地带野蛮生长。
对此,须构建“监管+技术+自律”的立体化治理体系。监管部门需加快完善法律法规,明确AI内容创作的“红线”,比如细化对暴力、低俗内容的界定,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平台应强化主体责任,利用AI技术提升审核效率,建立“AI生成内容标识”制度,让用户清晰辨别内容属性,同时对违规账号与商品及时下架、封禁;创作者与商家要坚守职业伦理,将技术作为文化创新的“工具”,而非“流量投机”的手段,主动传递正向价值;家庭与学校也需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其建立对AI内容的理性认知与辨别能力。
AI技术不应是“脱缰的野马”,AI魔改更不能成为逃避监管、传播不良内容的“挡箭牌”。唯有各方协同发力,以规范约束技术边界,以价值引领创作方向,才能让AI真正服务于文化传承与创新,为用户带来健康、优质的内容体验,推动网络空间持续向善向好。
文/舒朗秋
编辑/李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