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7日,也就是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金井正彰访问我国当天,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木原稔竟在记者会上称,“中方巡航钓鱼岛,日方深感遗憾,不能接受,将采取冷静且坚决的应对姿态,已通过外交渠道提出严正抗议”。可以看出,日本方面不仅没有改正错误的态度,甚至还在继续挑衅。那么,中方肯定也不会再容忍了!
11月18日下午,金井正彰走出中国外交部大楼时的沉默姿态,成为当下中日关系的精准隐喻,面对守候的媒体,他双手插兜、神情凝重,而数小时前与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刘劲松的会谈场景更具象征意义:刘劲松站在阳光下直视对方,金井正彰却身处大楼阴影中低头缄默。
这场被外界解读为"日方接受训诫"的磋商,根源在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期一系列涉华错误言论,而其引发的连锁反应,正从政治领域蔓延至经济、社会层面,勾勒出中日关系的复杂困局。
![]()
此次中日关系的急剧恶化,始于高市早苗的涉台挑衅言论。11月7日,这位日本首位女首相在国会答辩中宣称,"若动用战舰且伴随使用武力的情况下,有可能构成存亡危机事态",被普遍解读为暗示日本可能在台海冲突中行使集体自卫权。
这一言论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中方随即展开多轮严正交涉: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召见日本驻华大使,直指其言论"发出战争叫嚣";驻日大使吴江浩更明确要求日方"收回恶劣言论"。但高市政权始终顽固坚持立场,甚至在金井正彰访华前宣称要"说明立场未变",这种拒不认错的态度,让本就紧张的双边关系雪上加霜。
高市早苗的强硬姿态,绝非偶然的外交失言,而是日本国内政治生态与个人政治诉求交织的必然结果。作为安倍晋三的"政治门生",她背靠自民党最大派系安倍派,该派系以民族主义和修宪诉求为核心,长期推动对华强硬路线。更关键的是,高市的执政基础本就脆弱,自民党与维新会组成的执政联盟在国会席位未过半,为巩固支持率,她选择以激进外交转移国内矛盾。日本共同社民调显示,其内阁支持率达69.9%,近半数民众赞成其涉台言论,这种社会右倾化氛围成为强硬政策的土壤。
![]()
值得警惕的是,政治博弈还暗藏历史问题的隐患:有消息称高市可能在12月26日"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周年日"前往参拜,而她此前担任大臣期间从未缺席靖国神社祭祀,仅因特朗普访日等外交日程才以供奉祭品替代,此举若成行,将进一步触碰东亚各国历史记忆的红线。
与政治层面的顽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经济正在承受的剧烈反噬。高市涉台言论引发的市场恐慌,首先在股市爆发:11月18日,日经225指数暴跌近3%,一度跌破49000点,市值蒸发超万亿日元。受冲击最严重的是对中国市场高度依赖的消费股与旅游股——资生堂股价暴跌11%创4月以来最大跌幅,三越伊势丹、高岛屋等百货集团股价跌幅均超6%,东京迪士尼运营商股价下跌5%,日本航空、全日空等航空股也遭重挫。
这种暴跌背后是市场对旅游业萎缩的精准预判:2024年中国游客贡献了日本外国游客消费的42.5%,2025年前三季度赴日中国游客达748.72万,占外国游客总数的38%。野村研究所测算,若中国游客大幅减少,将拉低日本GDP 0.36个百分点,造成2.2万亿日元损失,民宿转让激增6倍、旅行社退订率超六成等现象,已印证这种冲击正在实体经济蔓延。
经济阵痛下,日本民众对中国游客的态度呈现撕裂态势,更折射出中日民间交流的深层困境。这种态度分化并非偶然,而是长期舆论导向与短期利益感知交织的结果,权威调研数据清晰勾勒出这一图景:日本内阁2025年9月公布的外交舆论调查显示,对中国“不抱亲近感”和“较无亲近感”的人数比例已高达83.2%,而另一份追踪调查更显示,自安倍晋三二次执政以来,接近9成日本受访者表示“不喜欢中国”或“对中国没有好感”。具体到中国游客议题,雅虎新闻等平台的评论显示,部分日本民众竟支持“中国游客减少”,认为旅行团“挤占公共资源”,更倾向欢迎欧美游客。
![]()
这种认知显然与事实相悖:日本观光厅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游客在日消费总额位列各国游客之首,2025年前三季度赴日中国游客达748.72万,占外国游客总数的38%,人均消费1.6万元人民币远超其他国家游客,2024年为日本带来超3万亿日元直接收入。
年龄维度的分化更值得警惕,《朝日新闻》民调显示,30多岁受访者中80%支持高市的排外政策,认为“外国游客过多影响生活”;40-50岁中年群体支持率也达65%;而7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中,支持率仅刚过半数,担忧“游客减少冲击地方经济”的比例升至34%。这种态度分化已直接传导至民间互动场景——东京银座奢侈品店中国游客流量较上月下降60%,大阪心斋桥免税店销售额单日暴跌55%,北海道札幌滑雪度假村预订量锐减80%。
值得注意的是,民间交流的冷意并非单向: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统计显示,中国约有105万人在教育机构学习日语,2024年在日中国留学生达13.4万、在日居住中国人超84万,这些本应成为民间友好纽带的群体,也因舆论氛围紧张而感受到互动阻力,曾经的“友好后花园”印象正在逐步褪色。
展望未来,中日关系正站在"稳定的不稳定"十字路口。政治层面,短期内缓和希望渺茫:中方明确将"撤回错误言论"作为对话前提,而高市因国内政治压力难以妥协,双边互动可能长期处于"低信任博弈"状态。
中日双边贸易额超3000亿美元,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日本若不停止挑衅,中国可以在经济领域采取措施,同时管制对日本的关键矿产出口,将可以切断日本的工业供应链。
金井正彰走出外交部时的阴影,或许正是当前中日关系的真实写照,但阳光之下的对话空间从未关闭。高市政权若持续将政治私利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只会让日本经济承受更严重的反噬;而中日双方唯有在恪守政治原则的基础上管控分歧,依托经济互补性深化合作,才能让双边关系走出阴影。毕竟,作为东亚两大经济体,和平共处与合作共赢,始终是超越短期博弈的长远选择。
但目前来看,高市领导下的日本还没有真正认错的态度和打算。那么接下来,我们可以尽快实施对日反制的具体行动。这次,必须把日本彻底打痛打服了才行,否则今后整个亚太地区都将永无宁日!
文章最后,【兵国大事】再提醒大家:我们普通老百姓该如何做,才是正确的选择?世界那么大,中国那么大,难道非要去岛国旅游吗?何况人家也并不十分欢迎,何苦要去支持日本的经济和国防呢?大家把钱留在中国,才是拉动内需,为祖国做贡献。切记!切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