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八个橙 来源 |互联网品牌官
11月14日,美团给饿了么“开追悼会”的话题炸了热搜。
当时,打开美团外卖App,点击页面下方新出的一个互动按钮,就会跳出一个仪式感拉满的页面。页面中,小黄人碰着蓝袖子的击掌图旁,“致敬”两个字格外醒目。
![]()
图源:美团
还有一封署名“永远记得你的黄”的信,开篇就说“感谢12年的相伴”,字里行间都透着“江湖再见”的意味。
网友笑称这是“最朴实的商战”,有人调侃“美团这是盼着对手凉”。
但明眼人都清楚,饿了么没消失,只是要并入淘宝闪购换个名字。
美团不可能不知道真相,这场精心设计的“告别”,本质是场流量收割战——用情怀话题引关注,再顺势推出“蓝朋友兑换券”卖鲜花饼、五花肉串,算盘打得噼啪响。
竞争还在。
2024年外卖市场规模已近1.64万亿元,这块蛋糕谁都不想让。过去美团占七、饿了么占三的格局里,双方拼补贴、抢商家、争骑手,打得头破血流。
而饿了么和淘宝闪购合并后,不只是送餐饮,还能联动超市、药店、生鲜店,实现“万物到家”。
现在美团担心的不是一个换名字的饿了么,而是手握阿里资源的新对手。
就在美团的“致敬”热度还没消时,刘强东扔出了颗重磅炸弹。
11月17日,三亚的京东品酒会上,他正式宣布京东外卖独立App上线,同步推出的还有京东点评和京东真榜。
![]()
图源:京东黑板报
京东外卖的登场,野心十足。它不是单纯的餐饮外卖工具,而是整合了即时零售、酒旅、购物的综合平台。
用户在一个App里,既能点份牛排当晚餐,又能顺手买支红酒,还能看餐厅的真实点评。
不过,京东承诺,点评业务永不商业化。
热闹背后,京东的财报藏着焦虑。三季度财报里藏着一组矛盾的数据:总营收2991亿元,同比增长14.9%;可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只有53亿元,同比暴跌54.7%。
![]()
图源:京东财报
营收涨了,利润却跌了,钱全砸在了新业务上。除了外卖,京东点评、京东真榜都是需要持续投入的主。
刘强东的野心很明确,他要建的不是单一业务的护城河,而是覆盖“线上电商+即时零售+本地生活”的完整生态链。
这条赛道,一旦踏进去就没有回头路。
在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CEO许冉说了句关键话:“京东的新业务不是简单的加减,长期来看用户获取成本会持续下降。”
这句话点透了京东的商业逻辑——现在的投入,都是为了未来的协同效应。
当用户习惯在京东买家电、点外卖、查点评,当商家依赖京东的物流、流量和低佣金,京东的用户获取成本自然会降下来。
就像当年京东砸钱建物流,一度被质疑“烧钱不讨好”,如今却成了它最核心的竞争力。
外卖业务,或许就是京东下一个十年的“物流级”赌注。
但赌注越大,风险越高。外卖行业从来不是好啃的骨头,滴滴、抖音都曾带着资本入场,最终都铩羽而归。
而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巨头混战从来都是好事。
美团的“致敬”营销再花哨,不如多降点配送费;京东的补贴再诱人,最终还要靠服务说话;饿了么换了新名字,核心还是要让用户点得省心、吃得放心。
12年前,饿了么从校园外卖起步,美团紧随其后杀入战场。那时的外卖,只是解决“吃饭难”的工具。
现在,它成了巨头们争夺生态入口的战略高地。
京东的入场,让这场竞争变得更有看头。它不再是简单的价格战、流量战,而是商业模式的较量——谁能真正降低行业成本,谁能更好地服务用户和商家,谁才能笑到最后。
外卖三国杀的大幕早已经拉开。
而刘强东的赌注能不能赢,现在下结论还太早。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竞争越激烈,行业进化就越快,最终受益的,终将是我们每一个普通消费者。
毕竟,最好的商业故事,从来都是“消费者赢了”。
参考消息:
正观新闻:《京东将正式推出独立外卖APP》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强制性删除。为了不失联,请关注下面的备用号,有些精彩内容会发在这个号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