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视频截图
湖北日报评论员周磊
最近,部分网络平台账号发布信息反映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免费采捡白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11月17日,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联合调查组发布《关于网传“免费采捡白菜”事件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经调查核实,此事系网络平台用户发布免费采捡白菜不实信息、部分网民转载传播、红山晚报记者未深入核实予以报道、部分群众受媒体误导采捡白菜、个别自媒体“失真发声”引发的。
这则翔实的情况通报,对相关责任人的追责,可谓细致而严密。从为博流量编造“白菜免费”谣言的网民黄某某,到未经核实转发扩散的王某某、苏某某;从夸大事实称“百万损失”的种植户李某某,到未赴现场就发布“免费砍白菜”的红山晚报记者,均被一一追责。这份条分缕析、责任到人的“责任清单”,既体现了法治的严肃性,也彰显了公平公正,从根本上否定了“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
这起闹剧的生成逻辑,正是这一侥幸心理的投射。有的将“无人制止采捡”等同于“免费采捡”,为了增加个人账号流量随意编造视频内容;有的自媒体为了流量加入“二创”,随意添油加醋,甚至无中生有;甚至还有媒体记者将“网民说法”等同于“新闻事实”,把求证求真的原则抛诸脑后,起到了为相关信息“盖章”的后果,最终线上线下互动发酵,酿成公共事件。正是这种“法不责众”的错觉,让虚假信息层层加码、不胫而走。纵观全过程,每个环节的失守都暴露了责任意识的淡漠。
一段时间以来,类似事件频频上演。例如,某地“村民哄抢玉米”视频后经查实为摆拍,某网红“遭遇天价民宿”情节系人为夸大;甚至有些机构用AI生成不实内容,配图张冠李戴。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在于,为吸引眼球、博取同情或制造对立,不惜编造事实、篡改细节,最终不仅误导公众,更扰乱社会秩序。
网络时代,流量的诱惑无处不在。但越是信息冗杂,越需要媒体坚守“真实性”这一生命线。少数媒体机构一味求快,追着热点跑,仅靠网友爆料、聊天记录便仓促发稿,甚至把地域标签当引流工具,实则自毁公信力。记者如果亲赴菜地问询种植户,何至于沦为谣言放大器?奉行“流量至上”,不择手段、不辨真假甚至故意编造虚假信息,有时带来的现实伤害是巨大的。作为“社会守望者”的媒体机构,绝不能沦为流量的奴隶,而应通过一线走访、多方求证,让真相经得起检验。
从治安处罚到行业惩处,法律对各类主体的约束愈发清晰,“法不责众”的生存空间正被持续压缩。“免费采捡白菜”事件是一针多面向的清醒剂,打破了“法不责众”的错误认知,再次重申真实性是信息传播的基石。同时,它还提醒我们,不能被流量狂潮冲昏了头脑,唯有保持“让子弹飞一会儿”的清醒,基于事实和真相理性发声,才能避免成为闹剧的推手。
(来源:湖北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