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上周新格伦第二次飞行完美发射+首次成功回收的热潮之下,Ars Technica专栏作家埃里克·伯格深度专访了蓝色起源CEO戴夫·林普,透露了大量此前未公开的一手信息:2026年计划发射次数上限直指24次、第二级生产瓶颈正在突破、成功回收的第一级已顺利回港、Blue Moon Mk1月球着陆器即将贴金箔并计划在明年Q1发射……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蓝源从「PPT公司」到真正「火箭回收、硬件富余」玩家的惊人转变,也让人们第一次清晰看到美国第二家重型可回收火箭力量的崛起轮廓。
如果你想洞悉蓝色起源到底有没有能力追赶甚至撼动SpaceX,这篇不到5分钟就能读完的报道,绝对是目前最值得一读的行业风向标。三体引力波翻译全文如下,并且追加一篇深度评述,以飨读者。
After last week’s stunning landing, here’s what comes next for Blue Origin
上周那次惊艳的着陆之后,蓝色起源的下一步是什么?
埃里克·伯格(Eric Berger)
2025年11月18日
![]()
▲新格伦火箭第二次飞行,幸好是在白天进行的。图片来源:Michael Seeley
●像火箭一样起飞
「过去从未有过如今这样高涨的发射需求。」
几十年来——没错,真的是好几十年——外界总是很容易把蓝色起源视为一家「潜力无限、成果有限」的公司。
但上周表现堪称巨变的一步:不仅成功完成第二次轨道级火箭发射,更让一级助推器稳稳降落在名为【杰克琳】号的海上回收船上。蓝色起源似乎终于从「沉睡的巨人」转变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为了弄清蓝色起源的下一步动作,作为Ars Technica的专栏作家,我在发射前夕采访了该公司CEO戴夫·林普(Dave Limp)。他说的第一件事,就是从今年1月那次首飞中学到了多少宝贵经验,以及整个发射准备流程的巨大进步。
林普说:「过去这30天一切进行得非常顺利,这让我很惊讶,比第一次发射准备周期短太多了,而且几乎就是我们正常的发射节奏了。当然,也冒出过一些小问题,但没有真正拖后腿的大麻烦。」
本次发射因为天气和一次太阳风暴推迟过,但发射当天空放晴,新格伦准点升空,一级与二级都表现得相当出色。
![]()
●增加发射节奏:关键在制造能力
林普表示,新格伦这次的成功将为公司未来发射节奏的大幅提升打下基础。蓝色起源正在生产的硬件规模,足以支持2026年超过十几次飞行,理论上线可达24次。当前限制因素是第二级火箭(内部代号 GS-2),目前生产速度是一个月一台,但正在快速提升产能。
他说道:「现在GS-2(二级)是每月一台,我们会继续提速。如果要达到24次发射确实很有挑战性,但我们要做到硬件富余。只要不断提升制造速度,随着经验增加,我们的发射频率也能不断提高。」
![]()
提高发射频率最核心的部分是制造能力,包括第一级配置的BE-4发动机、第二级配置BE-3U发动机,以及各级箭体本身。
「造火箭很难。」林普说,「造原型机容易,但要建成能够批量、高速率生产火箭的『造机器的机器』要难得多。当我走进工厂,无论是亨茨维尔的发动机工厂,还是这里火箭公园和月球一号工厂,都能感受到满满的干劲。」自从两年前加入蓝色起源以来,林普就把提升产能当作头等大事。
「制造永远没有尽头,但发动机方面我们已经非常强劲,明年还要再翻倍。第二级也在迎头赶上,第一级也差不多。关键是要做到硬件富余,这样即使某次飞行出现异常,我们也能迅速恢复。」
![]()
●下一站:月球
蓝源已经把上周飞行回收的第一级运回了港口。虽然它看起来比用过的猎鹰9第一级干净得多(主要因为使用甲烷燃料不会产生煤油那种黑烟),但还需要时间评估它能否再次飞行。如果短期内无法复飞,公司还有第三枚第一级即将完工。
不管用哪枚第一级,下一次新格伦的载荷都将是Blue Moon Mark 1(蓝月马克1号)月球着陆器——这艘着陆器的高度已经超过50年前阿波罗登月舱。
林普透露,该公司很快将在佛罗里达开始组装这艘月球着陆器(他承诺会公布照片)。组装完成后,它将被装上驳船运往休斯敦的约翰逊航天中心,在真空舱里进行测试。
「Mark 1进展相当不错。」林普说,「一旦开始贴金箔,它就真像一艘月球着陆器了。我可以向你保证,它正在成型。我们仍计划在2026年第一季度发射,目前没看到任何阻碍。」
在此之后,目标就是更频繁地发射新格伦,为众多商业和政府客户服务。
「现在对发射的需求前所未有地高,即使SpaceX已经达到那样的发射频率也是如此。」他说,「很多客户都在为所有发射公司加油。不只是蓝源,而是我们所有人。因为有太多人排着队等着上太空。」
原文链接:https://arstechnica.com/space/2025/11/after-last-weeks-stunning-landing-heres-what-comes-next-for-blue-origin/
![]()
【三体引力波】深度评论:
新格伦成功回收之后,真正考验才开始
上周,新格伦助推器稳稳落在海上回收船上的那一刻,美国商业航天的力量版图悄然改变了。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着陆,而是蓝色起源在沉默二十年之后、第一次真正完成可复用火箭的关键动作。这意味着,贝佐斯的太空公司终于不再停留在PPT和概念图中,而是正式迈进了现实世界的竞速赛道。
但正如航天界那句老话:「第一次成功,不是新时代的开始,只是旧时代的终点。」蓝色起源的真正挑战,才刚刚开始。
●拖延症开始提速
过去十几年,蓝色起源最常被拿来调侃的一句话是:Tomorrow, next year, maybe eventually.(明天?明年?大概总有一天吧。)
然而2025年的新格伦,却像是突然换了灵魂。
新格伦用两次飞行向行业证明三件事:第一,它能飞。第二,它能按流程准备并重复飞。第三,它能回收——像猎鹰火箭那样,而且更干净。
一级回收之所以看起来干净漂亮,并不是工程魔法;甲烷推进剂本来就不产烟灰。可关键不是表面,而是结构、热防护、发动机重复点火以及回收过程的结构负荷能否经受复飞考验。
蓝色起源CEO戴夫·林普透露,这枚一级是否能很快再飞还不确定,但第三枚一级已接近完工。简单来说,蓝色起源终于积累起「多枚火箭并行」的底气。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家公司终于摆脱「每半年等一枚火箭」的拖延症,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能力。
![]()
●发射节奏的真正命门
林普在采访里说了一句非常航天制造业式的硬核名言:「造原型很容易,难的是造出能批量制造原型的机器。」
这句话,道出了SpaceX能独霸十年的秘密,也道出了蓝色起源未来五年的成败关键。
蓝色起源当前的制造节奏大概是:二级(GS-2)月产1枚,正在提速;BE-4发动机将在2026再次翻倍产量;整箭总装环节正同步提速,火箭公园总装厂、亨茨维尔发动机厂以及月球一号制造中心正在全面加快生产节奏。
如果顺利,蓝色起源计划明年实现12~24次发射。上到24次听上去惊艳,但与SpaceX今年170+次的发射量相比,依旧是入门级新手。
不过,不要小看这个数字。因为从2次 → 12次,这不是数量级的问题,是组织能力的断层跃迁。
当一家公司能从单箭制造,跨越到持续产线化、滚动总装、同时并行多任务,那它就具备了改变行业的潜力。新格伦正站在那条门槛前。
![]()
●下一场硬仗
新格伦的下一次任务,将直接把蓝月马克1号月球着陆器送上太空,这不是一台小机器:高度比当年的阿波罗登月舱还高;载货能力面向NASA商业月面货运计划;更是蓝色起源未来载人版蓝月着陆器的技术基石。
装配蓝月马克1号即将在佛州卡角开始,随后会被运往休斯敦,在NASA的真空舱进行整车测试。目前计划在2026年第一季度发射这艘着陆器。
请注意,这条时间线如果成功,将是商业航天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民营公司首次独立建造、发射并操作完整的月球着陆任务。如果蓝色起源把这件事干成,它在月球经济里的话语权将瞬间跃升三个档位。
![]()
●为何更多人希望蓝源成功?
林普表示:「现在的发射需求前所未有地高。」这不是商业话术,而是客观事实。2025年美国航天发射市场出现了两个前所未有的现象:一是SpaceX发射量已经拉到前所未有的高度;LEO、MEO、GEO、深空,各轨道都有任务在排队。政府、商业、科研用户都急需第二家规模化发射商。
随着蓝色起源的崛起,将改变什么?答案至少包括三点:卫星运营商将不再依赖单一供应商;NASA的月球项目将获得真正的备份能力;美国航天工业生态将从SpaceX一家独大转向竞争-协作并存。
从国家层面到商业用户,大家都在等蓝色起源把产能做起来。不是因为有多喜欢蓝色起源,而是因为地球轨道已经太拥挤,任务增长太快,需要更多运力来打造太空经济。蓝色起源能不能真正冲上去,将决定未来五年的竞争格局。
●蓝色起源的第二幕
我们可以这样梳理一下蓝色起源:第一幕(2000–2023)沉睡、打磨、积累原型;第二幕(2024–2025):开始展示入轨与回收能力;第三幕(2026–2030):决定命运的五年,将证明它能否成为「第二个SpaceX」。
新格伦首次回收,只是故事的起点。真正的考题是能否:快速复用、大规模量产、提升发射节奏、成功执行月球任务、在全球竞争中找到独属于自己的高能轨道?
如果这些答案在未来几年逐一落地,蓝色起源将不再是亚马逊创始人的个人梦想项目,而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航天新势力。从现在开始,属于贝佐斯的太空答卷,时间已经开始计时。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