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加速新能源应用,共享单车用上绿色氢能。 澎湃新闻记者 陈鑫露 孙骏(01:08)
深秋时期,“山君水院”的绿色琉璃顶在孝义老城的阳光下闪耀,这里刚刚运营就在国庆期间吸引20万人流;在城市另一端,鹏湾氢港氢能产业园的高纯氢正在源源不断地生产,驱动着重卡、客车和共享单车在道路上零碳运行。
孝义,这座因煤炭而兴的山西小城,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发展转型。
煤炭储量超90亿吨的孝义,曾背负“一煤独大”的沉重标签。如今,孝义依托煤焦化产业的技术与资源优势,焦炉煤气“变废为宝”,构建起“气—站—运—车—用”氢能全产业链,致力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氢能示范城市。同时,1400年历史的孝义老城焕新,面食小镇走红,乡村旅游兴盛,让绿色理念融入居民生活和城市发展。
“文旅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本质上是城市更新的绿色经济,无论是能源还是文旅,转型就是丢掉黑色帽子,要绿色帽子。” 11月14日,孝义老城“山君水院”项目负责人李振波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道。
“煤炭是基础,氢能是未来,文旅是生活。”孝义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有基础、有未来、有生活”的新故事。
黑色能源的绿色革命
在山西省吕梁市的版图上,孝义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曾是全国首批50个重点产煤地之一。数十年来,煤焦化产业不仅支撑了地方财政,也塑造了城市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然而,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与环境压力的加剧,让这种模式难以为继。高能耗、高排放的焦化产业在“双碳”目标下,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孝义从诸多新能源中,选择了氢能——一种清洁、可再生、应用场景广泛的能源。2022年,孝义氢能产业被列为吕梁市七个特色专业镇之一,纳入市级“十四五”规划,并成立氢能产业发展专班,提出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氢能示范应用城市的总目标。
![]()
11月14日,鹏飞集团展示氢能动力工程车辆。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这不是简单的产业调整,而是一场能源认知的革新。当前,氢能是一条充满挑战但前景广阔的道路,孝义勇于率先闯入这个行业。
依托煤焦化产业积累的技术基础、成熟的装备体系和龙头企业的牵引力,孝义确立“气—站—运—车—用”的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思路。这一布局,不仅让氢能产业有了可持续的商业路径,也为城市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抓手。
在这条氢能赛道上,山西鹏飞集团是一个代表。作为深耕煤焦化多年的能源企业,鹏飞早在2019年就敏锐地捕捉到氢能的潜力,在孝义投资建设鹏湾氢港氢能产业园,形成从制氢到储运、加注、应用、研发、装备制造的闭环发展模式。其最核心的技术创新,是利用焦炉煤气制氢——这些在过去被视为废弃物的煤化工副产气体,经过提纯与转化,变成高纯度氢气,实现“变废为宝”。
另一项重要技术是,鹏飞将电价仅0.2元/度的干熄焦余热发电与中水循环利用结合,使绿氢的生产成本降至18元/公斤,远低于行业平均的40元/公斤。这一成本优势,直接推动氢能在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商业化应用。
如今,鹏湾氢港氢能产业园年产2万吨(纯度可达99.9999%)高纯氢和1000吨绿氢,已投运830辆氢能车辆,包括重卡、客车、叉车和氢能共享单车。
在运营中,氢能重卡的表现尤为亮眼:百公里可减碳28公斤,行驶过程中还能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被誉为“移动空气清新器”。其单车续航可达700公里,累计稳定运行超过4500万公里,累计减碳2.7万吨,验证了氢能在长距离、重载运输中的可靠性与经济性。
![]()
11月14日,鹏飞集团展示氢能动力卡车和大巴。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在装备制造与研发端,鹏飞建设电堆、膜电极、燃料电池系统生产线,实现关键部件的自主生产,并与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共建实验室,研发出全球首套250kW氢燃料发动机,突破膜电极、催化剂等核心技术瓶颈,摆脱对进口的依赖。
“做零碳产业,未来一定是绿电绿氢。”鹏飞集团氢能事业部总经理马小龙介绍,必须在技术和成本两端同时突破,才能让氢能真正走向市场。
孝义的氢能产业,不只是企业的布局,更是城市的一个战略。它让曾经的高碳城市,拥有了零碳未来的可能。
老城更新让文旅更有温度
氢能是孝义的未来,孝义老城、面食小镇等IP则是它的生活底色。
孝义老城有着1500余年的历史,融合了从元代到明清的建筑风貌,与平遥古城同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孝义因地制宜,在古城保护传承中植入现代生活元素,让市井烟火与文化雅致同频共振。
“山君水院”就是这场更新的代表作。其绿色琉璃顶与中式美学融合,既保留了山西古风的韵味,又象征着孝义从资源型城市向绿色发展的转身。
1500多年孝义老城成新晋打卡地,展现孝和义文化的根与魂。 澎湃新闻记者 孙骏 陈鑫露(01:00)
该项目由鹏飞集团参与建设与改造,负责人李振波解释道,对鹏飞而言,这不是一场短暂的“生意”,而是一项值得用心去守护的“长期事业”;它不是企业的“单向投入”,而是企业与城市的相互成就。
为了让孝义老城焕发持久生命力,“山君水院”引入数字展馆、氢能游览车等现代元素,更将富锶水、富氢水等融入日常运营,提升游客体验,也让生态理念落地。
老城东区在保留街巷与建筑风貌的前提下,打造开放式滨水步行街,餐饮、啤酒屋、小资生活业态云集,兼具文化品位与商业活力,定位为“让本地人常来,外地人必来”,不仅是游客的打卡地,更是市民的生活场。国庆期间,东区开业短短几天就吸引游客20多万人次,预计全年客流量可达200万。
![]()
孝义老城一角。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西区以汉服体验、非遗皮影、水舞台沉浸式演艺、八座戏剧院落等文化体验,重塑老城故事。在保留街巷与建筑风貌的前提上,植入兼具文化品位与商业活力的新业态,将于2026年元旦正式营业。
孝义市文旅集团董事长任丙雄介绍,作为孝义市委、市政府实施文旅转型“一城一河一湖”战略的重点项目,孝义老城更新项目自实施以来,周边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就业创业渠道拓宽,2025年五一、十一假期游客流量增长显著。
在孝义,随着文旅融合发展理念的普及,文旅转型不仅发生在老城,更延伸至乡村。
距离城区7公里的临水村,以“面食小镇”的IP走红。去年,临水村举办“面食争霸赛”,赛事结束后,当地决定将这一特色常态化,打造面食文化博物馆,让面食成为一个独特的IP符号。
![]()
临水村一角。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临水村的优势,不止在于美食。它毗邻金龙山4A级景区和湿地公园,拥有明清民居、古庙古树的历史底蕴。村民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盘活闲置院落和土地,开设民宿、商铺和景点。如今,6处院落民宿可同时接待近百名游客,智慧农业、航天科技、数字化体验等新鲜元素,让古村焕发“未来乡村”的气质。
旅游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今年以来,临水村已经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1200万元,帮助22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文旅产业资源消耗小、但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孝义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曾经的“一煤独大”城市,孝义深知资源会枯竭,而文旅却“越挖越有”。如今,文旅不仅改善了孝义的人居环境,也重塑了城市气质,让经济发展有了更绿色、更可持续的底色,“文旅富民”目标初步显现。
2025年,孝义市入选“中国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这不仅是文旅产业的荣誉,更是城市转型的注脚。
![]()
海报设计 郑达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