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传承非遗 任重道远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道出了非遗传承的时代意义。从福建到宁夏,从苏州到昆明,我国非遗保护已取得瞩目成就,但面对人才短缺、创新不足等现实挑战,非遗传承依然任重道远。
非遗是中华文明的鲜活载体。我国已建立四级名录体系,认定非遗项目10万余项,国家级非遗1557项。其中有福州茉莉花茶见证两千年东西方文化交融;绍兴黄酒与越窑青瓷延续着水乡文脉;宁夏剪纸、贺兰砚雕刻成为国家级文化名片。各地政协积极作为,福建聚焦戏曲传承与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江西推动传统村落 “形神兼备”,苏州以社会资本激活古建活力,这些实践让非遗在当代焕发生机,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
同时,非遗传承仍然需要了不少的困境,其中人才短缺是最突出的短板,目前相关人才仍然有很大的缺口,多数非遗项目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天津大学教授冯骥才坦言,我国多数非遗项目缺乏专业研究者,与日韩成熟的保护体系形成差距。同时,非遗市场化程度不足,部分非遗产品因缺乏创新难以融入现代生活,“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普遍存在。
![]()
破解传承难题,需构建“保护-培养-创新”三位一体的体系。政策保障是基础,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配套制度,落实专项保护计划,构建“全面保护”的格局。人才培养是关键,既要推广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兼具考古技术、艺术创意与市场思维;也要依托“研培计划”累计培训传承人的经验,通过“传帮带”模式培育新生代。各地院校大力推动非遗进校园,让非遗融入国民教育,才能筑牢传承根基。
![]()
创新活化是非遗的生命力所在。要打破“博物馆式保护”,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接轨:宁夏将剪纸与动画结合,多语言版本的《过年》短片风靡全球;苏州让古建老宅变身酒店、美术馆,实现“使用是最好的保护”;绍兴通过年轻化产品设计与文旅融合,让黄酒产业向千亿级迈进。搭建交流平台,推动各地区非遗常态化交流,借助各种主题活动讲好中国故事,让非遗成为文明互鉴的桥梁。
![]()
非遗传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从《非遗里的中国》80亿人次的传播热度,到将近7000家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非遗正从小众走向大众。传承之路没有终点,需要我们以“珍爱之心”做好系统性保护,以创新思维激活文化生命力,以人才培养筑牢传承根基。“多谋传承之道,多议融新之举,多建合作之制”。唯有全社会协同发力,才能让千年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的文化力量。
本文为掌上非遗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