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底,朋友圈刷屏的文章及截图反映,我国多地基层法院面临的案件积压问题已发展到十分严峻的程度。这不是新问题,基本上年年如此。其实,这难题是有解的。我近年来的不懈探索就是力争解决这一难题,目前已有眉目。
基层法院案件积压与退休法官资源闲置并存的困境,反映了司法资源配置的结构性问题。泰和天平调解中心的探索实践,特别是其创造的“跨区域引智”模式,不仅能够激活全国范围内的“银发”司法人才资源,帮助东部沿海地区基层法院“减负降压”,还探索出了一条优化全国退休司法人才资源配置的新路径。
一、基层法院案件积压
每年年底,基层法院面临的案件积压问题就相当严峻。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法院的开庭排期已排至2026年2月,白云区法院法官人均受理案件高达918件,新收案件开庭排期一般在登记立案5个月后。深圳宝安法院的立案编号已排到6万多号,法官人均一年要处理数百宗案件,晚间和周末开庭成为常态。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广东,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基层法院普遍如此。浙江温州某基层法院民庭法官透露,2025年已收案数较去年同期增长30%,但法官人数未增,“加班写判决已成为生活常态”。
二、退休法官资源闲置
与法院“案多人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批经验丰富的退休法官正面临“退而无用”的尴尬。《法官法》及相关规定对退休法官再就业设有严格限制,除不得在企业、律师事务所任职外,部分地区对退休法官参与有偿法律咨询也设有限制。这导致一批曾担任庭长、院长的资深法官,其智慧资源被闲置。据统计,全国法院系统每年有近万名法官退休,其中超过70%年龄在55-65岁之间,身体健康、经验丰富。这些退休法官平均审判经验超过25年,是难得的法律人才资源,但却因制度限制无法充分发挥专业特长。
三、泰和天平调解中心的创新实践
泰和天平调解中心是浙江省内首家由浙江省人民调解协会和杭州市人民调解协会共同指导发起,受余杭区司法局业务指导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调解组织。该中心最大的特色在于调解员团队主要由退休法官、检察官、警官等资深政法干部组成。该中心现有37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退休法官、检察官、警官,截至2025年10月,中心累计调解案件超3000件,成功率稳定在48%以上,尤其是在疑难复杂民商事案件调解中成效显著。
1、创新实践
中心的一项关键创新实践,是打破地域限制,从中西部地区引进资深退休法官入驻杭州的基层法院参与调解工作。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东部沿海地区案件量大与本地调解人才相对不足的矛盾,也为中西部地区经验丰富但平台有限的退休法官提供了发挥专长的高质量平台。
为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心摸索出一套非常人性化、温情化的服务机制,妥善解决外地退休法官的安居等后顾之忧,营造“家”的氛围,使他们不仅“愿意来”,而且“留得住”,能够全身心投入调解工作。有退休法官感叹:“竟然还有这么好的养老模式!”
2、法院关注
浙江高院、杭州中院、余杭法院领导均曾亲赴泰和天平调解中心调研,对该中心的创新做法给予高度肯定,并寄予厚望。
2024年1月22日,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文柱赴泰和天平调解中心调研指导诉源调解工作。王文柱院长希望中心充分发挥退休政法干警公信力高、业务能力强的优势,积极探索和打造高效调解的新模式,并明确表示,余杭区法院将支持中心“立足中泰、服务余杭、辐射杭州”的发展方向,及时做好司法确认工作。
2024年5月29日,时任杭州中院党组书记、院长陈志君赴泰和天平调解中心调研市场化解纷工作时指出,该中心的成立“正逢其时”,希望中心继续深化探索市场化多元解纷机制,并祝愿中心“乘势而上,进一步完善机制、强化力量,立足中泰、服务余杭、辐射杭州,将更多纠纷实质性化解在诉前”。
2025年9月2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占国前往泰和天平调解中心调研,深入了解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实践成果与创新经验。李占国院长在调研后对中心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指出调解作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环节,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退休政法干部投身调解工作,不仅是对自身专业经验的传承延续,更是为司法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贡献力量。他强调要“进一步发挥退休法官、检察官等'银发力量',完善'市场化运营+公益化兜底'双轨模式,让专业调解既可持续又有温度”。
四、构建退休法官参与调解的长效机制
泰和天平调解中心的探索实践,特别是其“跨区域引智”模式,为构建退休法官参与调解的长效机制提供了具体可行的范本。
1、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机制
顶层设计是退休法官调解模式推广的基础。最高人民法院已于2024年4月印发《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退休法官发挥作用的通知》,而泰和天平中心的探索表明,有效的机制还需更具体的制度支撑。
李占国院长在调研时强调,要“深化调解与诉讼的衔接配合,建立健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机制,实现调解与诉讼优势互补,形成解纷合力”。这与陈志君院长提出的“法院要彰显能动司法理念,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为调解组织提供'诉讼断后'的坚实保障”一脉相承。
2、经费保障与激励机制
泰和天平调解中心的“市场化运营+公益化兜底”双轨模式,为解决经费保障这一核心难题提供了破题思路。
市场化驱动:对商事纠纷实行合理收费,形成了“合理收入吸引人才→优质服务提升口碑→案件量增长”的良性循环。这种市场化激励能有效吸引并留住高水平的退休法律人才。
公益化兜底: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调解中心承担家事、物业等民生纠纷的调解任务,确保公共司法服务的普惠性。
未来,随着退休法官调解机制的不断完善,这一融合了专业性、市场性与社会性的解纷模式,经过不断总结和规范化,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成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更具活力的一部分。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司法效率,还能增强司法公信力,为构建“案结事了人和”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有力保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