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广电·天下泉城客户端11月18日讯11月18日,济南市政府新闻办举办济南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济南市发改委专场,介绍济南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记者从发布会获悉,济南市“石热入济”项目建成投运,“莱热入泰”项目加快建设,“聊热入济”工程贯通,横跨济南、德州、聊城三市,建成全国最长、管径最大、供热能力最强的长输供热管道,实现都市圈供热一体化,有力带动沿线城市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济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办公室主任朱圣焱介绍,《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2024—2030年)》印发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发改委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会同都市圈兄弟城市聚焦“同城化”目标,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谋划实施了一批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项目,济南都市圈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基础设施加速联通。市发改委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现区域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便捷高效快速网、四通八达干线网、覆盖广泛基础网初具规模。济莱、济郑高铁建成通车,济滨、济枣高铁加快建设,“米”字型高铁网初步成形。“二环一联十六射”高速公路网逐步完善,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全面推进,小清河实现复航,高效承载都市圈铝业、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河海联运需求,2025年济南港(主城港区、章丘港区)货运量有望突破60万吨,同比增长455%以上。“石热入济”项目建成投运,“莱热入泰”项目加快建设,“聊热入济”工程贯通,横跨济南、德州、聊城三市,建成全国最长、管径最大、供热能力最强的长输供热管道,实现都市圈供热一体化,有力带动沿线城市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产业科技加快融合。市发改委坚持把协同培育跨区域产业集群、携手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作为区域联动发展的关键一招,产业协同协作迈向更高水平。济德集成电路、济德泰安全应急装备产业集群入选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沿黄中医药、济青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支柱型雁阵集群,“济南都市圈氢能协同创新区域试点”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批氢能试点名单。打造济南都市圈算力服务专区,依托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链接泰安云计算中心等重点节点,联合都市圈其他五市协同构建“多点部署、一网统筹”的算力网络,为都市圈龙头企业提供定制化算力服务,有力支撑都市圈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建成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汇集16大重点行业、1000余家服务商、4000余款解决方案和转型案例,构建起场景体验、供需对接和人才培训一体化服务生态,累计服务都市圈其他5市中小企业7300余家,助力区域产业数字化水平协同提升。建成省科学院激光与光电子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平台,齐鲁科创大走廊东延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连续三届济南高层次人才招引大会设置“济青人才高质量发展轴带及济南都市圈招引专区”,联合济青双圈9个城市推动人才招引联动和互认互通。建立都市圈专利协同裁决机制,共筑区域知识产权保护高地。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市发改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答好民生“幸福卷”,公共服务共享不断取得新进展。拓展161项济南都市圈“跨域通办”事项,实现都市圈内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成立省烧创伤治疗与康复专科联盟、市妇幼专科联盟等医学联合体,济南市中心医院等5家高水平医院开展都市圈医疗服务深度协作,79家医疗机构累计实现互认39万次。深化区域产教融合,都市圈产教联合体成员单位拓展至254家,共建14个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和技术攻关平台。组建济南都市圈科学教育百校联盟,驻济高校与都市圈内企业、科研院所共建人才培养平台42个。坚持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同开展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和边界联动执法,高标准建设济南—德州—聊城沿黄百里绿色生态廊道,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文旅加速融合,济南都市圈全域市民享受泰山年票同城待遇。
记者:袁媛
编辑:韩露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