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靖亚如
![]()
一座城,该以怎样的姿态迈向未来?
在枣庄,答案正以“东拓、西连、南美、北控、中优”的宏大笔触,在221.7平方公里的建成区画卷上奋笔疾书。
继今年10月枣庄高规格召开全市城市工作会议后,11月12日,枣庄再次擂响战鼓,召开城市建设工作动员会议,并同步印发《关于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短短月余,两次重磅会议,一套清晰路径,彰显出枣庄推动城市能级跃升的紧迫感与系统性思维,一场关乎城市未来、关乎民生福祉的深刻变革正全面起势。
审视当下,枣庄城市建设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看基础,成绩斐然—GDP同比增长连续14个季度跑赢全省平均,滕州跻身“千亿县”阵列,“城市大脑”一屏统管,“无押金城市”全国率先,老旧小区改造惠及12.6万户居民......这些扎实的进步,为城市进阶蓄积了充沛动能。
看挑战,亦不容回避—经济体量仍需壮大,人口支撑有待加强,城市能级呼唤提升,部分区域“城市病”亟待治理。正如枣庄市委所精准研判的,城镇化已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
转折关头,方向决定出路。枣庄的选择是摒弃“摊煎饼”式的粗放扩张,坚定走向内涵式、集约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不仅是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发展哲学的升华。
一盘棋,“东西南北中”怎么落?立足组团型城市特点,枣庄每个方向都承载着清晰的战略意图:“东拓”,以零碳智谷、高楼片区等为支点,打造城市发展与产业升级的主引擎,推动东西城区深度融合;“西连”,做活“两高片区”,发展“站前经济”,打造精美精致的“城市会客厅”;“南美”,依托山水绿道,构建高端宜居与科教创新的核心区,激活城市发展新势能;“北控”,保护生态基底,实行控制性开发,寻求保护与发展的最佳平衡;“中优”,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激活核心区潜力。
这一布局,非简单的空间拓展,而是功能的重塑、品质的淬炼、活力的激发。它强调“市域一体化”,推动滕州、山亭、台儿庄全面融入主城区,实现从“散”到“聚”的向心发展。
说到城市的终极使命,总归是让生活更美好。从常态化开展“城市体检”,确保“无体检不更新”;到系统推进“好房子”建设,满足群众“住有优居”的期盼;从补齐“一老一小”服务短板,到打造全龄友好社区;从创新“枣解决·枣满意”平台,到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每一项举措,都呼应着群众的“急难愁盼”,致力于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
两次重大会议,“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被反复强调。这座城市深知,唯有激发每一位市民的“主人翁”精神,形成“一座城、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的合力,城市的蝶变才有最深厚的根基。
面对“钱从哪里来”“项目谁来干”“平衡怎么算”等现实课题,枣庄不躲不绕,展现出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探索跨区域、多项目捆绑、近远期相结合的平衡模式,破解“单体平衡难”。构建“中央资金—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工具—社会资本”联动机制,用好REITs等金融工具,吸引各类市场主体。精准策划项目,全力争取政策性资金,为城市建设注入源头活水。向存量要空间、要效益,推动闲置土地、低效楼宇“重生”,变“资源存量”为“发展增量”。这些务实举措,体现了“积极稳妥、求实重效”的原则,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形象工程,而是着眼打基础、利长远,力求每一步都走得稳健、扎实。
从“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引领市”的总体定位,到“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蓝图,对于枣庄来说,这不仅仅是空间重构、经济转型的系统性重塑,更是一场治理的升级、人心的凝聚。
正如枣庄市委书记翟军在会上强调的那样,这需要“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更需要“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这座城市能否抓住窗口期,实现能级的跃升,其过程的每一个扎实脚印,都远比最终的目标更值得关注与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