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回复 营销免费领取《营销策略及管理制度大全》
作者 | 林峰
来源 | 营销报
一边是突破千亿的营业额,一边是超1.3万条的用户投诉。
2024年的山姆,在光鲜数据与信任危机之间走出了一条刺眼的分裂曲线。
截至11月中旬,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山姆的投诉量持续攀升,商品质量下滑、实物与图片不符、退卡难等问题成为会员吐槽的焦点,曾经被中产奉为“消费信仰”的会员制标杆,正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困境。
山姆的成功曾是水到渠成。进入中国近30年,它用260元起的年费,为中产打造了一套“省心”的消费秩序。
巅峰时期的山姆,SKU仅控制在4000种左右,不足传统超市的四分之一,每款新品都要经过长达12个月的打磨试销。
![]()
这种“少而精”的选品逻辑,让会员无需在海量商品中纠结,只需放心买单,明亮的货架和稳定的品质,构成了他们对理想生活的具象想象。
2024年,山姆中国营业额突破1000亿元,付费会员接近900万,成为中国首个千亿规模的外资零售企业,这份成绩单足以证明其曾经的号召力。
但这一切在近两年开始变味。2024年初,山姆老将退休,阿里系高管刘鹏空降出任中国区总裁,带来了互联网式的效率逻辑与增长压力。
同年下半年,沃尔玛在财报电话会上明确将战略重心锚定为增长与利润,具体到执行层面,就是增加会员数、提升销售额、加速全渠道扩张。
这场自上而下的战略调整,最终转化为一线员工肩上沉重的KPI。有内部员工透露,采购部门被要求全年品类销售额增长30%,净利润不低于10%,完不成就要无限期加班。
![]()
在这样的考核压力下,山姆的核心逻辑被彻底改写。曾经“慢工出细活”的选品标准,让位于“算利润”的实用主义:
花数周打磨的新品规划会因利润率不达标被否决,而好丽友、卫龙、盼盼等大众品牌,换个包装或起个英文名就成了“山姆专供”上架销售。
与此同时,蛋黄酥、米布丁等多款高口碑爆款被悄然下架,部分自有品牌产品还出现了减量不降价的情况。选品周期从12个月压缩至半年以内,品控流程不断简化,曾经的“选品标杆”逐渐失去了独特性。
外部竞争的白热化,更是让山姆陷入了“不加速就落后”的焦虑。
线下,Costco稳步扩张,深圳华南首店开业当天会员注册量达14万人,创下全球新店同周期纪录;
本土品牌胖东来凭借高服务口碑成为中部市场标杆,山姆进驻郑州后不得不正面交锋。
线上,东方甄选喊出“做线上版山姆”的口号,199元年费会员体系精准击中追求确定性的中产用户,短短一年付费会员数近乎翻倍;
阿里、美团、抖音等巨头加码即时零售,用1小时达、会员补贴等服务分流流量。
会员制赛道不再稀缺,山姆必须在开店扩张、数字化转型、会员增长之间同时发力,曾经的从容节奏被彻底打破。
一系列变化最终传导到用户体验上。
2024年10月,山姆APP大改版引发差评轰炸,商品图片过度精修失真、配料表等关键信息被隐藏,被用户吐槽“变得像淘宝”。
更严重的是11月初的支付安全事件,有用户在使用联名信用卡支付时,页面突然跳转至色情网站,尽管山姆回应称可能是网络劫持,但客服最初“30元赔偿”的处理方式,进一步消耗了会员信任。
![]()
从食品中吃出异物、坚果里发现活虫,到配送员超载送货,各类问题集中爆发,黑猫平台上的投诉量同比上涨65%,“退卡”成为社交平台的高频词。
会员与山姆的关系,本质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契约。
大家愿意支付年费,买的不是折扣,而是“闭眼买不踩雷”的确定性。当这份确定性消失,260元会费的价值就成了疑问。
山姆或许能靠算法和KPI在短期内拉动营收增长,但会员制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规模和速度,而是长期积累的信任。
如今的山姆,门店数量还在增加,营收数字依然亮眼,但它赖以为生的信任红利正在被不断透支。
对于会员制零售而言,增长很重要,但不该以牺牲品质和口碑为代价。
山姆的困境也给行业提了个醒:
在存量竞争时代,真正的护城河不是扩张速度,而是始终守住对用户的承诺。
如果不能在增长与品质之间找到平衡,再多的千亿营收,也难以填补信任的裂缝。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全文完,更多有趣内容码上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