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梳理最近中日关系的最新脉动。十月初,高市早苗在总裁选举中胜出,十月二十一日正式成为日本首相,成为日本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但执政基础相对脆弱,只能以“向野党让步”的方式治理。她上任后把修宪、加强防卫作为核心目标,十一月上旬的国会施政方针演说再次把台湾问题和日本安全紧密绑定。十一月十二日预算委员会答辩时,她更直截了当地表示不能排除自卫队介入台海的可能,并强调日本“已经准备好了”。这一系列表态立刻引发中国方面强烈回应,外交部连续召见日本大使,强调这是对中方内政的干涉,违背四个政治文件。
![]()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态势也在发生微妙变化。公明党宣布退出联盟,自民党与公民党的“自公合作”基本散伙。美国方面,特朗普在十月二十八日访日,与高排序的美军航母“乔治·华盛顿”号同台,被视为日美同盟的铁板一块。但他回国后在对华贸易谈判中对台湾一事转向不再明确表态,留给区域更多变数。日本政府的强硬姿态并未得到所有政界与经济界的全面支持,资本市场、企业高管对走向的不确定性表达关注,日经指数和部分军工股在此期间承压但也出现资金流向的波动。
紧接着,进入11月中旬,舆论和军事实践层面的“硬线”加速。解放军报以头版强硬社论警告日本武力干预将遭遇众多高强度后果,明确点名日本强化军力遏华的意图。次日,解放军专家徐永智在同刊发文中直指日本的风险与代价。海事与空中层面也同步升级:东部战区宣布11月17日至19日于黄海实施实弹射击,离日本海域不远;日本自卫队的“出云”“加贺”两艘准航母相继出港,航空自卫队F-35轮番起飞,形成紧凑态势。中国海军055型驱逐舰、核潜艇在东海活跃,雷达警报在区域内全面拉满。官方信息传达的态度很清晰:中国对日本的威慑与回应并非空谈,而是已经落到实战准备层面的判断。
在此背景下,关于日本未来的军事、经济与外交走向,出现了一组被广泛讨论的硬信息。日本官方宣布在2026年起在宫古岛、石垣岛、与那国岛建立导弹基地,部署改进型地对舰导弹和高机动部队;港口、机场一体化改造升级,港口和机场功能逐步转向军民两用,以承载美军力量与区域快速反应能力。北海道千岁机场、福冈机场等跑道延长、机库强化等举措,被外界解读为为未来高强度空地对抗做准备。这一系列动作,与高市提出的防卫预算占GDP2%、引进战斧导弹、打破“无核三原则”并推进修宪等目标形成一个连贯但高度紧张的防卫—外交态势。
![]()
美国方面,日美联盟在航母编队、导弹制导系统与情报共享层面持续强化,但特朗普的立场并非单纯对日背书,而是以自身“贸易优先”的策略,给区域安全格局添上不确定性。综合来看,日方的高强度姿态在短期内提升了议价能力,但也让国内对冲突成本的讨论异常激烈。日本国内的呼声并非一致,存在深刻的分歧——对对华强硬的期望与对资源紧张、市场波动的现实担忧并存。
从结构性视角看,这轮博弈具备典型的现实主义特征。高市领导下的日本右翼策略,显然希望以地缘危机推动宪法议题与军事能力并轨,试图解开战后体制的惯性束缚。内部政治信号显示,公明党退出联盟、经济与企业界对政策走向保持关注,说明内部对风险收益的博弈正在进行。对外方面,日美同盟的协同在军事演练、情报共享、以及对高端武器系统的部署方面持续强化,但并非没有约束。美国国内的利益分歧、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以及对台湾议题的敏感都在改变对日策略的边界。这意味着日本在推动军事现代化的同时,必须对潜在代价与冲击进行权衡,不能简单以“挑衅性行动”换取“战略话语权”。
![]()
中国方面的战略目标则呈现“强威慑、稳谈判”的格局定位。官方的高强度措辞与军事态势表明,中国对日本若介入台海将采取必要的防御性反击。这背后不是对单一事件的反应,而是对区域安全态势的持续监测与应对预案。东风系列导弹、055型驱逐舰、核潜艇等构成对日本全境的威慑能力矩阵,配合海空力量的协同,形成对潜在介入方的成本压力。对区域外部变量的关注也很明显:美日同盟的未来走向、区域内其他参与者的态度、以及台湾海峡的局势走向,都会直接影响中日之间的博弈走向。
从“可预见性”与“不可预见性”两端看,当前局势的主要不确定性来自几条线索。第一,日方军改的内部政治能否获得长期稳健的社会共识,是决定修宪与扩军能否形成持续性政策的关键;第二,美国内部对台湾政策的再平衡,以及对日美军事成本分担的分歧,决定了日美联盟在关键时刻的“愿意度与能力边界”;第三,区域内其他力量的态度、包括冲绳岛民众、邻近国家对中日对抗风险认知的变化,也会改变各方决策的成本评估。对我们观察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捕捉到以下三点:一是红线的动态制定与执行情况;二是军民融合与对台海冲突成本评估之间的平衡;三是外交渠道的存活与对话窗口是否保持开放。
在军事层面,公开信息显示中国方面的预案已覆盖“对日全域打击的能力评估与覆盖线的锁定”,同时强调“武力介入将被视作侵略,必须做出必要回应”的底线。这不是对某个国家的挑衅性威胁,而是对潜在冲突成本的边界设定。日本方面的演习、导弹基地部署、机场跑道扩张等动作,则是在以“全域防御”的名义拉高区域冲突的门槛,但同时也提高了误判的概率。因此,沟通渠道的畅通与相互理解的建立,比任何一方的军事部署都显得更为关键。
![]()
从传播与舆论角度看,媒体叙事在这轮博弈中扮演了放大器的角色。日本媒体对修宪与防卫增强的报道,配合国内政治与市场的波动,助长了对强硬路径的期望;而中国的军报与官方媒体则以“颇具警示性”的语气,强调红线与代价,引导公众对区域风险的认知。读者需要明白,这并非一场“战争预告”,而是一场关于安全结构、对话机制与地区稳定的长期博弈。
综合判断,当前形势下不存在“必然开战”的情形,但风险上升的趋势依然明显。日本内部的政治与社会共识、对外政策的协调程度、以及美国在区域的持续投入,都会直接决定未来数月内区域安全框架的实际走向。对于中国而言,维持战略定力、巩固防御态势、并保持对话的灵活性,是避免局势失控的关键。对日本而言,若盲目追求短期的“强硬表态”,而忽视区域稳定与经济社会成本,最终可能把自己推入一个难以收场的僵局。
存在已久的传统部件面临革新,日本若要借地缘危机推动宪法与军事改革,需承受更高的成本与风险;中国坚持不主动挑起冲突,但若被迫反侵略,必将以全面、精确的回击回应。此轮博弈的核心在于三方之间的信任与沟通通道、区域安全结构的调整,以及对未来局势的共同把控。作为长期观察者,我将继续关注军演频次、军民两用设施改造进展,以及美日区域政策的边界变化,以便在下一轮博弈来临之时,给读者提供更为清晰、可操作的判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