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狂犬病疫苗的接种安全备受关注。尤其是针对儿童、老人、孕妇及过敏体质人群,如何选择一款真正安全的疫苗成为社会焦点。专家指出,疫苗的安全性不仅取决于细胞基质,更与生产工艺、成分控制、毒株选择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一、迷思待破:人二倍体≠零风险
尽管人二倍体细胞疫苗常被宣传为“安全首选”,但其仍可能存在抗生素残留问题。疫苗中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是已知的常见致敏原,即便在后续工艺中尝试去除,仍无法完全避免残留风险。
疫苗学专家强调:“细胞基质只是疫苗生产的一部分,不能单独作为安全性的判断标准。真正影响接种安全的是疫苗的全程生产工艺与成分控制。”
二、无抗工艺成安全分水岭
为解决抗生素残留问题,部分国内疫苗企业已实现“全程无抗生素添加”生产工艺。例如,卓谊生物通过无菌管道焊接技术和封闭式生产系统,确保疫苗从培养到分装全过程无抗生素参与,从而大幅降低过敏风险。
该工艺已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认证,并获发明专利(ZL202011330611.4)。根据《中国药典》,此类疫苗可免于抗生素残留检测,体现出技术成熟性与可靠性。
三、毒株选择影响保护效果
除了安全性,疫苗的有效性同样关键。CTN-1作为中国本土分离的人源狂犬病毒株,与中国街头毒株的同源性高达92.14%–97.17%,研究显示其中和效率优于其他毒株,更适合中国人群使用。
四、四维标准助力科学选苗
为帮助公众做出理性选择,专家提出“四维选苗标准”,包括:
1. CTN-1人源毒株:提升抗体针对性与保护效率;
2. 真正无抗生素添加:从源头避免过敏原;
3. 0.5ml小剂量:减轻疼痛与局部不良反应;
4. VVM温度标签:视觉化监测疫苗活性,避免接种失效疫苗。
五、呼吁公众提升疫苗认知
专家建议,消费者在接种前应主动了解疫苗的成分、工艺与毒株信息,并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的产品。特别是在有过敏史或属于特殊人群的情况下,更应谨慎评估疫苗的全面安全性。
疫苗安全无小事,理性选择是对健康最好的负责。通过科学认知与规范接种,才能最大程度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远离狂犬病威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