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吉军,新媒体:汉唐智库!
2025年的冬天,不仅俄乌不好过,整个欧洲都到了空前艰难的时刻。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德国的工业巨头巴斯夫宣布明年关闭多家工厂,暂停己二酸等关键产品生产。失去工作的工人聚集在空旷的厂房外,空气里弥漫着不安与失落。
德国制造,这个曾经象征欧洲荣耀的金字招牌正在褪色,整个德意志工业体系终于走到了下行拐点。从1950年代至今70年的繁荣之路走到了尽头,不是遭遇外敌入侵,不是爆发金融危机,而是政策导向、时代变局与经济结构三重力量的合力碾压。
![]()
一、结构性疲劳!
很多德国人始终不愿承认,德国这个所谓的工业巨人,早在十年前就开始增长乏力,只是俄乌冲突导致所有的问题集中爆炸。
从2022年开始,德国经济已经连续四年增长停滞,工业产值回落到十五年前水平。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GDP负增长,工业产值持续下滑,2025年二季度GDP再次下跌0.3%,制造业PMI长期躺在荣枯线以下。
经济专家在内部会议上直言:“德国不是遇到一次危机,而是陷入一场缓慢却不可逆的衰退。”
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多年以来层层累积的恶果:
首先是工业基础设施老化。 德国工业四大支柱,包括汽车、机械、化工、电气全线承压。汽车行业产量暴跌18.5%,奔驰半年利润几乎腰斩,大众公司季度利润缩水三分之一。
其次是外需萎缩与出口困境叠加。 德国制造业发达,一直靠出口吃饭,但美国构建经济壁垒、欧盟内部消费乏力、全球供应链重塑,让德国模式越来越难走。
第三是内部投资意愿萎缩。受人力和能源成本影响,德国的工业企业纷纷将资本外迁至东欧和亚洲,国内投资连续五年下降。
在这种趋势下,德国的传统优势正在一点点萎缩,德国政府仍沉迷在二十年前的工业神话里,幻想靠补贴、靠宣传、靠象征性政策维持繁荣假象。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对于世界来说,德国不再是那个不可替代的制造中心。
二、压垮巨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德国对俄国的能源依赖不是秘密,但真正致命的是德国在断供俄罗斯天然气后,没有找到任何等价替代方案,却贸然选择高成本的美国液化天然气。
巴斯夫这些王牌企业构建的黄金链条一直是:
俄罗斯提供廉价天然气提供给德国高效率的工厂,才诞生了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化工王国。
2022年俄乌冲突后,这个黄金链条被德国政府亲手砍断。
很难想象,在德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政治高于经济的选择,会导致什么结果。
俄乌冲突以来,德国的天然气价格暴涨数倍,工业电价飙升到中国的数倍。德国化工行业直接被打断了竞争力脊梁。巴斯夫前CEO无奈的宣布德国业务成了毫无无收益的包袱。
更荒诞的是,德国的天然气库存只有需求量的76%,远低于安全线。
一旦这个冬天比较冷,能源紧张给德国和欧盟带来的经济损失将超过400亿欧元。
前些年,德国绿党激进推进绿色转型,在执行层面却陷入了混乱:
大量传统工业无法完成平稳过渡;
新能源项目审批过程冗长、建设成本过高;
高能源成本、高环保标准使工业企业承受双重压力。
绿色愿景与工业现实形成了巨大的脱节,让德国在两个方向都走不下去:
在理想主义下想扮演世界的绿色先锋,却不得已牺牲了支撑经济数十年的工业优势。
这种自相矛盾的战略摇摆,让整个国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
三、美国下套,中国超车!
德国今天的困境,当然只怪自身。外部力量也形成了致命打击。
在西方阵营内部,美国政府针对欧盟打出的铁拳比东方对手更狠。
美国不仅没有给德国产品提供任何关税豁免,反而层层加码,在与冯特莱恩达成的贸易协议中,欧盟几乎就是美国的马仔。
钢铝关税继续执行;
新供应链合规要求直指德国制造业的软肋;
欧洲产品进入美国的成本持续提升;
美国推行的通胀法案直接吸走了欧洲制造业的投资。
德国很多企业愤怒的声讨冯特莱恩出卖了欧盟经济主权,更指责美国不是盟友,而是凶狠的竞争对手。
然而,在美国优先的原则下,德国只是美国可以随时牺牲的棋子。
东边,中国的反向竞争彻底颠覆了世界经济的格局
2025年,一个历史性拐点出现了!
德国在最骄傲的资本货物领域对华贸易首次逆差!
资本货物是什么?
不是小商品,是高端设备、生产线、工业母机。
这标志着从1980年代以来,中国在工业经济最基础最高端的领域开始反超德国。
典型的案例比比皆是:
某款瑞士设备报价13万欧元,中国公司同类产品只要2.8万欧元;
而且中国产品的故障率更低,迭代速度更快;
于是德国工厂采购时,越来越多选择中国设备。
更关键的是,中国不仅成本优势巨大,还形成了自主迭代的能力。早已从模仿者变为创新者,从追赶者变为引领者。
德国曾经是站在技术鄙视链顶端的国家,如今却发现根本跟不上中国制造业形成产品的速度和规模。
![]()
四、高成本、官僚化、社会福利巨兽!
如果说外部压力是杀敌八百,德国自身问题则是自损一千。
第一刀是劳动力成本畸高!
2022年,德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每小时平均劳动力成本为39.5欧元,加工制造业每小时平均劳动力成本为44欧元。这个工资水平,是中国的6倍以上。
劳动力成本过高,德国企业苦不堪言,但工会寸步不让。
德国企业主无奈的说:“我们工资不是给工人,而是给了制度。”
第二刀:官僚主义吞噬了工业竞争力!
在德国建工厂要审批42个月;
在中国只需3到6个月,越南只需1个月。
面对这种无解的竞争,企业不得不选择外迁。
不是因为德国技术不行,而是行政系统把企业拖死。
第三刀:社会福利膨胀吞噬创新资金!
2025年7月,德国政府与商界代表共同发布一项大规模投资倡议,承诺到2028年在德国投资6310亿欧元,以提振经济和增强竞争力。该倡议名为“为德国制造”,由西门子、德意志银行等发起。目前共有包括宝马、奔驰、大众、安联、空客、英伟达等在内的61家企业和投资公司参与。
听上去气势如虹,但60%以上的资金被挪去填补福利预算缺口。
本来应该用于转型、科研、产业升级的钱,被高福利社会消耗一空。
一个国家如果把创新资本献祭给福利体系,只会加速失去竞争力。
德国就是在用工业企业的生命来维持社会的稳定。
![]()
五、工业外迁、资本逃离、社会撕裂!
2025年8月,安永咨询公司的一份分析报告称,根据联邦统计局数据,过去一年,截至6月30日,德国工业就业总人数下降2.1%至542万人,一年内减少约 11.4 万个岗位。自2019年以来,德国工业就业已减少约24.5万人(降幅 4.3%)。工业收入持续下滑,已是连续第八次下降。德国工业还面临高能源成本、官僚主义、国内需求不足以及与美国贸易紧张等压力。
数据全面下降的背后是什么?
德国已经出现了产业链大规模外迁迹象。
工厂迁往东欧、中国、越南、印度;
中小制造企业纷纷破产;
德国大学的工程系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纷纷流向美国或亚洲。
更深层次的问题不是经济,而是社会正在加速撕裂。
72%的德国人对政府不满;
45%的人认为政府应提前下台;
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的支持率飙升。
这就是典型的“工业衰退 → 就业减少 → 民粹上升 → 政治极端化”的恶性循环。
如果这个循环持续,德国将重回1930年那段最动荡的时代。
六、去工业化的深渊!
德国的真正危机是整个工业体系正在不可逆地失去核心竞争力。
全球制造业竞争进入全生态时代:
产业链完整度、迭代速度、科技融合度、供应链韧性、市场规模与深度、能源成本与稳定性等。
德国企业没有任何一项是世界最强。
相比之下,中国正在迅速建立未来制造体系,早已摆脱了世界加工工厂的老定位,进入到世界创新工厂的新阶段。
德国工业的衰落,不是被谁打败,而是被全球化淘汰。
如果德国内部不能迅速修正能源政策、重建工业竞争力,未来十年可能失去增长动力。
最极端的情况是在民粹压力下再次出现一个小胡子,踏平欧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