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7日,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300750.SZ/03750.HK )遭遇市值双重缩水。A股收盘价对应市值1.78万亿元,较前一交易日蒸发超600亿元;H股市值同步跌至2.40万亿港元,单日缩水超700亿港元。这场股价波动的核心导火索,是公司前“二当家”、创始股东黄世霖高达171.63亿元的股份减持计划。
11月17日晚间,宁德时代披露询价转让结果,黄世霖拟转让的4563.24万股股份已获全额认购,初步确定转让价376.12元/股,较当日A股收盘价折价约3.75%。尽管折扣幅度不大,但这场由中金公司牵头的询价转让仍引发机构哄抢——累计收到55份有效报价,有效认购倍数达3.2倍,最终16家机构脱颖而出成为受让方。
![]()
此次减持采用的询价转让模式,本是为了规避二级市场“砸盘”风险。转让股份不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进行,且受让方需锁定股份6个月。但市场仍将其解读为利空信号,叠加11月20日近50%H股IPO锁定股份即将解禁的预期,宁德时代股价短线承压明显。摩根大通在研报中指出,7750万股H股解禁可能带来潜在抛压,目前H股较A股10%的溢价或因此收窄,进而将其H股目标价下调4.2%至575港元。
对机构而言,此次减持的吸引力在于明确的套利空间。按照规则,转让价下限不低于前20个交易日均价的70%,即便最终成交价仅折价10%,机构也可通过“低价受让+卖出原有持仓”的操作降低持仓成本。有投资界人士测算,1亿元规模的持仓通过该方式可节省1000万元成本,这也是机构踊跃参与的核心原因。
![]()
作为宁德时代的联合创始人,黄世霖与董事长曾毓群的合作始于1991年,两人从东莞新科磁电厂到共同创办宁德时代,携手缔造了全球动力电池行业的巨头。2022年8月,黄世霖辞去副董事长职务,当时持有10.21%公司股份,此次减持仅涉及其中1%的股权,剩余9.21%的持股仍可能成为市场长期关注的变量。
外界普遍猜测,此次百亿套现的核心目的,是为黄世霖的“光储充检”新事业输血。早在2019年,他就布局了福建时代星云科技有限公司,2022年又接连成立集智储能、集新光储充检等企业,构建起覆盖储能全场景的业务矩阵。目前时代星云已推出多款储能产品,解决方案已落地上海、南京等国内城市及海外市场,而宁德时代仍持有其18.96%股份,形成战略协同关系。
171亿元的套现资金,将为黄世霖的新业务提供充足弹药,支撑其在储能赛道的研发投入、产能扩张与市场开拓。在双碳目标下,储能行业正迎来高速增长期,黄世霖的布局与宁德时代的主业形成互补,也让这场减持超越了单纯的股东套现,成为行业资源重组的信号。
除了减持与解禁因素,市场对宁德时代储能订单的预期变化,也加剧了股价波动。此前11月12日,公司与海博思创签署十年战略合作协议,约定2026-2028年累计采购不低于200GWh电芯,消息一出带动宁德时代A股单日暴涨7.56%,市值增加超千亿元。
但摩根大通随后发布的研报给市场降温,提醒投资者谨慎看待订单的实际约束力。研报指出,这类长期合作协议在行业供应紧张时期较为常见,实际执行量依赖市场需求,历史上曾出现过“保量承诺”无法兑现的情况。这一观点也让市场重新审视宁德时代的增长预期,成为股价回调的另一重诱因。
对宁德时代而言,短期的股价波动并未动摇其行业根基,但多重因素叠加的市场反应,也折射出投资者对公司发展的复杂心态。黄世霖的减持为其个人新事业注入动力,却也让宁德时代面临股东结构变化、订单预期调整与解禁压力的多重考验。资本市场从不缺乏短期波动,而“宁王”能否持续巩固行业地位,仍需依赖其在动力电池与储能领域的技术创新与订单落地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