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奈曼旗慈善总会社区慈善工作综述
2024年以来,通辽市奈曼旗慈善总会深入践行新修订《慈善法》精神,紧跟新时代慈善事业发展步伐,以“慈善赋能基层治理”为导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通过实施“4456工作法”:即构建组织机构、筹集款物、慈善项目、慈善理念“四位一体”保障机制,奠定“四个确保”工作基础,建立“五个一”服务体系,取得“六个方面”工作成效,推动慈善力量与社区民生需求、邻里关系和谐、志愿服务深度融合,全力打造“需求有响应、参与有渠道、服务有温度”的社区慈善新格局,让慈善成为激活基层治理效能的“新引擎”。
一、提高站位,奠定社区慈善“四个确保”工作基础
《慈善法》新增社区慈善条款,既是新时代对慈善事业的新要求,也赋予了慈善组织新使命。奈曼旗慈善总会深刻认识到,社区慈善是慈善事业贴近民生的“主战场”、凝聚社区温情的“催化剂”;推进社区慈善发展,能以更灵活、更贴合需求、更具人情味的方式疏通社会治理“毛细血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是践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慈善宗旨、破解基层治理资源与服务对接不精准的有效手段。通过慈善力量链接企业、社会组织与民众,可实现帮扶精准化、服务贴心化,最终达成“慈善为民”与“基层善治”同频共振。为此,在推进社区慈善工作中首先做到四个确保:一是成立专项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专人管理,确保工作真抓实干;二是认真研读《慈善法》,制定专项工作方案,确定试点单位、细化目标、明确措施,确保做到依法行善;三是加强指导,学习先进经验、深入实际、精准施策,确保坚持正确方向;四是适时召开动员会与总结推进会,交流互鉴、部署任务,确保工作持续走深走实。
二、系统推进,构建社区慈善“五个一”服务体系
奈曼旗慈善总会以“规范化开展、可复制推广”为目标,围绕“五个一”体系推进社区慈善开展,为慈善服务筑牢载体与抓手。
(一)强化一个慈善工作站。全旗365个嘎查村、16个社区实现慈善工作站“全覆盖”,由村社党组织书记任站长,配备专兼职联络员,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慈善服务网络。工作站承担政策宣传、需求收集、项目落地等职能,成为连接慈善资源与群众需求的“粘合剂”,推动慈善服务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
(二)设立一个“村社慈善互助基金”。依托慈善总会公开募捐平台,构建“多方众筹”模式:动员机关单位参与“慈善一日捐”,发动爱心企业与人士定向捐,引导群众“自己事情自己办”主动捐。基金专项用于帮扶困难群众、支持公益事业。全旗已设“村社慈善互助基金”150个,募集资金超300万元,如大沁他拉镇胜利村“村社慈善互助基金”累计募集善款45万余元。
(三)建立一支慈善志愿者队伍。汇聚党员、在校大学生、热心群众等爱心力量,组建“村社慈善志愿者团队”,各志愿者团队结合自身优势为“两委”分忧、为群众解难。目前,慈善总会组建的慈善联盟成员团队已达30个,村社组建志愿服务队201个,全旗注册志愿者2000余人,2025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00余场次,受益群众2万余人次。
(四)修订一个融入慈善元素的村规民约。将“慈善互助、邻里友爱”纳入村规民约,推动慈善理念从“外部倡导”转化为居民“内生动力”,营造“人人讲慈善、户户愿参与”的浓厚氛围。
(五)设计一组慈善项目。结合群众实际需求,精准设计慈善帮扶、“幸福家园”工程、志愿服务等项目,确保项目“接地气、解民忧”。2024年以来,全旗已在15个村社实施“幸福家园”工程项目25个,投放款物超300万元,涵盖村屯亮化、巷道整修、小区维护、产业发展等民生领域。
三、聚焦需求,社区慈善取得“六个方面”新成效
奈曼旗慈善总会立足社区,深耕慈善实践,形成了“慈善有作为、群众得实惠”的社区慈善良好态势,取得了明显成效,使慈善成为赋能基层治理的重要支撑。
(一)树慈善理念,筑牢思想根基。以文化浸润培育慈善氛围,激活全民慈善意识,让乐善好施成为社会共识,为基层治理注入精神动力。如:希望社区通过在慈善项目场所设立慈善公示牌,在党群服务中心展示慈善活动内容,在社区图书室开设“慈善书角”,在世界读书日组织“图书漂流赶大集”等多元载体,向群众传递善意与温暖,做到热心、暖心、贴心、诚心。让群众感受善举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暖心帮扶显温度。精准对接困难群众需求,2025年建立困难居民档案305份,累计帮扶因病致困群众18人、困难家庭161户(179人),发放资金及物资总价值4.38万余元,让慈善关怀落地见效。社区还设立了老年“幸福食堂”,为562名老年人办理了就餐卡,每年提供就餐补助13万余元。二是诚心惠民解民忧。聚焦群众急难愁盼,2024年众筹1.5万元为亲和园低保户小区(598户、1013人)安装高清网络监控,切实提升居民安全感。三是热心为民筑防线。组建慈善志愿者队伍,在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中冲在前面。2024年8月暴雨后,党员与退伍军人志愿者团队冒雨排水除险、疏通管道、清除淤泥,保障居民出行安全。四是真心传承浓氛围。通过“慈善润童行动”引导儿童拾捡松塔、捐赠闲置物品帮扶困难家庭;“党员牵手行动”组织14名老党员与困难群众结对, 从儿童到老人全方位培育共建共治共享的慈善氛围。
(二)聚爱心力量,夯实物质基础。整合多元慈善资源,汇聚社会各界力量,为社区慈善发展注入持续动能。一是多渠道开展募捐。振兴社区2025年以来累计募集善款3.25万元,其中“9.5”中华慈善日期间,老年艺术团牵头开展慈善义演募集2850元,线上专项募捐2.96万元;希望社区工作者、党员及居民主动捐赠助听器7台(价值1.05万元)、衣物100件、童鞋200双,累计价值超2万元。二是全方位开展志愿服务。振兴社区培育“爱周六”“微心愿认领”等14支志愿服务队,吸纳志愿者870余名,2025年以来开展服务200余次。“爱周六”每季度开展义务体检、理发等便民服务,累计受益2000余人,满意度达98%;25个“微心愿”已由共建单位、爱心人士及企业全部认领完成。社区还实施了“慈善积分兑换制度”,志愿者和居民参与捐赠和志愿服务均可累计积分,并在慈善超市兑换物品,形成行善有回报、奉献有价值的正向激励。
(三)解群众难题,强化民生保障。以慈善项目为抓手,精准破解群众难题,筑牢民生保障底线,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旗慈善总会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学习中,坚持学用结合,实施两个慈善项目,支持社区慈善开展。一是产业帮扶防返贫。为土城子村2025年建成的小米加工车间(利润20%纳入村慈善互助基金)提供10万元扶持资金,缓解谷子收购资金压力,形成产业链,解决卖粮难,助力群众增收与壮大集体经济。二是民生改造暖民心。为富康社区农行住宅小区(50户居民中独居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占85%)提供2万元专项善款,完成楼道窗户改造,解决不属于政府改造项目、居民无力自筹的民生痛点。
(四)助身心健康,织密保障网络。提供全周期健康服务与心理支持,让慈善关怀延伸至生活诸多方面,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如希望社区将社区慈善与群众需求相结合,一是实现健康服务全覆盖,“助力‘健康中国’行动”,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大型义诊5次、健康讲座8次,为重度残疾人上门问诊3次,受益超1500人;“阳光助残行动”为12名重度残疾人提供居家托养与心理慰藉,缓解行动不便与心理焦虑。二是赋能增收减负担。“慧心辅助·艺针亿线”行动依托社区工坊,为96名困难家庭妇女提供手工编织培训及销售服务,每人月均增收近千元,减轻了他们因家庭困难产生的心理负担,该项目获通辽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第二名。三是公益课堂解民忧。大学生志愿者开办7期“七彩假期公益课堂”,为200余名小学生提供学习辅导与假期照料,消除了家长看管孩子的后顾之忧,获评全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优秀志愿活动”。
(五)促邻里友好,展现中华文明。以慈善活动为纽带,搭建居民情感沟通桥梁,让互助互信成为社区新风尚。各社区慈善工作站结合实际,开设老年书法、太极拳剑扇等培训班,开展广场舞、集体写对联、包粽子、“图书漂流赶大集”等多元活动,以文化互动增进邻里情谊,营造守望相助的和谐氛围。
(六)建和谐社会,实现美好生活。以社区慈善小和谐汇聚社会大稳定,夯实基层治理根基。希望社区依托“自治区老年教育教学点”“奈曼旗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两大平台,开展家庭教育行动,组织活动7场、宣传法律法规15次,受益1300余人,在自治区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大比武”中获第二名;2025年重阳节期间,大沁他拉街道慈善工作办公室组织各社区慈善工作站开展“情暖重阳”系列活动,组织慰问老年人200户,发放米面粮油价值3.9万元,增强社区凝聚力,构建稳定和谐的基层治理环境。
经过慈善总会和慈善工作者的积极推动与实践,奈曼旗社区慈善工作成效显著,已成为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与“助推器”,成功构建起社区慈善良好势态。下一步,奈曼旗慈善总会将持续深化“慈善+治理”创新模式,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与社区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慈善事业与与民生服务、社区发展的更多结合点,推动社区慈善不断深入,让慈善之光持续照亮基层治理新征程,让更多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真切感受到慈善带来的温暖与幸福。
(奈曼旗慈善总会 供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